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非洲友邦的甘藷產業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2018年開始,我至我國非洲唯一的友邦4次。在坐車時看到馬路兩旁堆積的小小山丘,一堆堆甘藷堆。

令人好奇是這些甘藷如何在此國家開始發展?為何有生產,卻是沒有行銷計畫。而另一方面,在此國家的超級市場可以看到小包裝的甘藷,外型與當地生產的品種完全不同。價格換算新台幣,每公斤是60元以上,約是2.0美金。那麼這些超級市場甘藷又是來自那些國家?

台灣外交部所支持的財團法人ICDF,其網站有此甘藷產銷計劃。包括建立種苗園,成立農民產銷班與政府各部門合作建立行銷通路及甘藷生產機械化。此計劃自20111月至201512月底。其完成項目如附件一。此計畫經費321.4萬美元。

在網路上另一份報導是2015924日,向南非出口10噸甘藷。內容說明2014年此計畫完成目標是全國四地區建立20公頃種苗園。總共種植67.3公頃(種苗20公頃,農民自種46.67公頃)。而此計畫之瓶頸是產量太低,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小。台灣正在採取的措施是連結農民與市場。

FAO20158~201712月投入30萬美金,進行一項計劃〝Enhancing sweet potato commercialization in the kingdom of Eswatini〞。此計劃投入27個農業推廣人員,以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技術訓練316家農戶,其中130人接受市場、品質改善與食品安全訓練。此外建立6家加工廠生產甘藷加工品。

那麼這項計劃成效如何?將此國家這三年相關統計資料說明如下:

一、2018年統計(資料來源:World data Atlas, The sweet potatoes of Eswatini)

栽培面積:1,336公頃

總產量:2,466公噸

每公頃產量:18,459Kg

自國外輸入:23,000美元(2017)

自國外輸出:8,000美元(2017)

二、2017-2019年統計(tridag.com/intelligences/sweet potato/se)

()產量

2017年:2,600公噸

2018年:2,466公噸

2019年:2,450公噸

()出口

2017年:7,240美元

2018年:8,938美元

2019年:7,940美元

()進口

2017年:24,250美元

2018年:27,250美元

2019年:27,280美元

[討論]

1. 甘藷產量

    2018年的產量是18,460公斤/公頃。FAO之數據是15,000kg/公頃,台灣各縣市產量為16,780-32,800公斤/公頃。代表此國家甘藷單位面積的產量並不遜色。

2. 生產面積

    201467平方公頃,2018年為1,336公頃,代表栽培面積增加了將近20倍。

3. 經濟效益

2017-2019年之進出口金額數據,出口價值為7,240~9,000美元。進口為24,250~27,300美元。以每公斤0.9美元計算,出口數量2017~2019年為8,000~10,000公斤(8~10)。比較三年的產量,出口百分率為產量的0.33%~0.38%

4. 計劃效益

    台灣ICDF4年投入320萬美元,FAO25個月投入30萬美元。但是該國農民所得不斷下降,甘藷此產品外銷金額每年不到1萬美元。自國外買入,供應超市之金額是2.5~3倍。大量的甘藷收穫物無法外銷為農民增加收益。農民的主食還是玉米。

5. 市場需求

在此國之超級市場,其銷售的甘藷是短而圓,農民栽培的甘藷是長而細。詢問超市採購經理為何不採購自己國家的產品,反而自國外進口?此經理俐落回答,那種甘薯不符合超市需要。自口味到運輸處理要求,也都是不符合國際市場需求。

[評論]

非洲友邦的甘藷產業是台灣農業援外少見成功的案例。此甘藷產業的產量已合乎國際產業要求,其栽培面積有20倍成長。但是除了該國人民自己食用之外,無法成為重要經濟作物,為該國賺取外匯,為農民提升收入已改善家庭生活。該國農民的主食仍然是玉米。該國的甘藷出口比例不到產業的0.5%,金額低於1萬美元。自國外進口金額是出口的2.5~3.0倍。

外交是內政的延長〞。自此國家的甘藷產業可以看到台灣農業技術的影子。只有栽培,無市場觀念,無國際視野。

農業援外計畫最好的狀況是生產技術成功,產量增加。但是無外銷能力。最差的情況是淪為植物園。在氣候與土壤不適合之地區勉強種下不適合當地的作物,而淪為秀場。

台灣的農業水準,停留於1980年代,在非洲友邦的甘藷產業,再度得到印證。

附錄一.ICDF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 Fund) 史瓦濟蘭甘藷產銷計畫

https://www.icdf.org.tw/ct.asp?xItem=5223&ctNode=29902&mp=1

一.計畫內容:

為確保史瓦濟蘭糧食安全與自給自足,爰本計畫協助史瓦濟蘭農民成立甘藷產銷班,並完成產銷體系技術移轉,讓甘藷產銷計畫可永續經營,糧食安全得以保障。本計畫全程內容如下:

 1. 協助史瓦濟蘭農民成立甘藷產銷班,並推廣甘藷栽培技術,以達到預定之360公頃目標。

 2. 於史瓦濟蘭各省區建立甘藷苗圃田,並辦理觀摩會,訓練甘藷推廣農戶。

 3. 與史國農業部行銷部門合作建立甘藷行銷通路。

 4. 辦理農業機械講習訓練與代耕維修服務,提升史國農業機械操作人員素質及操作機械熟練度,加速農業機械化進行。

二 . 計畫期限:2011 0101-2015年1231

三 . 完成關鍵項目

截至2015年4月,計畫完成關鍵項目包含:

(一)2011年

1. 設置甘藷種苗圃四省共20公頃並維持。

2. 新增100/101年甘藷集團班,四省共50公頃。

3. 新增100/101年甘藷苗圃推廣甘藷生產,四省共50公頃。

4. 甘藷加工及行銷計畫相關訓練與市場搜尋。

5. 辦理農機訓練講習200人次。

6. 農機代耕100公頃。

(二)2012年

1. 甘藷推廣:更新並維持20公頃的甘藷採種苗圃田,推廣史瓦濟蘭甘藷栽培總面積達到120公頃,繼續輔導100/101年期甘藷栽培戶。於史瓦濟蘭四省推廣區每年舉辦一次觀摩會,並辦理農部推廣官員能力建構。

2. 甘藷行銷通路:供應一家史國連鎖超市甘藷銷售體系,並尋找國外市場甘藷收購商。並與農部家政部門合作結合農民組織,共同進行甘藷球加工,於史國一家以上連鎖超市的熱食部試銷甘藷球。進行甘藷加工訓練100人次。在甘藷的生產成本與利潤、產品價值鏈、甘藷的分級與儲放、甘藷的加工與利用等項目進行4次的訓練。

3. 團部農機中心:辦理農業機械化耕種短期研習課程共200人次之訓練;培訓種子教師2名與教學助理2名,使其能對上述之課程有教學之能力。並進新式農業機械設備曳引機1台、甘藷採收機5台。辦理機械維修訓練200台次及代耕服務50公頃。

(三)2013年

1. 甘藷推廣:更新並維持20公頃的甘藷採種苗圃田,推廣史瓦濟蘭甘藷栽培總面積達到120公頃,繼續輔導101/102年期甘藷栽培戶。於史瓦濟蘭四省推廣區每年舉辦一次觀摩會,並辦理農部推廣官員能力建構。

2. 甘藷行銷通路:供應一家史國連鎖超市甘藷銷售體系,並尋找國外市場甘藷收購商。並與農部家政部門合作結合農民組織,共同進行甘藷球加工,並於史國一家以上連鎖超市的熱食部試銷甘藷球。進行甘藷加工訓練25人次。持續進行甘藷的生產成本與利潤、產品價值鏈、甘藷的分級與儲放、甘藷的加工與利用,另外將新增加甘藷採收後初步篩選、甘藷分級、甘藷包裝與儲放、產品通路尋找介紹的課程,針對這些項目整年度進行四次集貨分級包裝訓練25人次。

3. 團部農機中心:辦理農業機械化耕種短期研習課程共200人次之訓練;培訓種子教師2名與教學助理2名,使其能對上述之課程有教學之能力。並進新式農業機械設備曳引機1台、甘藷採收機5台。辦理訓練初級農機及車輛維修人員8人次、訓練農機操作人員8人次、機械維修訓練200台次及代耕服務50公頃。

(四)2014年

1. 甘藷栽培技術推廣:於4省建立20公頃的甘藷苗圃;四省總計67.3公頃;(3)農民自有甘藷苗圃生產2,755袋甘藷苗,共計新種植46.67公頃。

2. 甘藷栽培講習班共計482人,四省各舉辦一場成果觀摩會。於東部省、北部省及南部省成立甘藷加工班各乙班,行銷訓練人數41人。

3. 農業機械化(1)訓練農業機械化耕種259

(五)2015年

1.  團部甘藷苗生產1,680袋。

2.  甘藷集團班產銷輔導8班。

3. 甘藷產銷統計資料收集,累積完成12公頃採收。

4.  農業機械保養共61台次。

 

附錄二:Thu 24 Sep 2015史瓦濟蘭向南非出口10噸甘藷

https://www.freshplaza.com/article/2146394/swaziland-exports-10-tonnes-sweet-potato-to-south-africa/

史瓦濟蘭向約翰尼斯堡出口了約10噸甘藷。在1月,10月和12月的Botswana,對新鮮甘藷的需求也很大,但沒有滿足。

2014年,台灣技術團支持的一個項目實現了以下目標:在四個地區建立了20公頃的甘藷苗圃,組織了甘藷種植,每個地區都種植了15個耕地,總計種植了67.3公頃,生產了2755袋。來自農民自己的苗圃的種植面積擴大到46.67公頃。

這項研究說,希望通過與四個由史瓦濟蘭水利農業發展局(SWADE)和台灣技術團指導的甘藷計劃合作來滿足需求,這兩個計劃改善了優質農產品,甚至可以滿足農作物的淡季需求。同時,研究發現影響作物產量的瓶頸是產量低,單產低,進入競爭激烈的市場的機會少。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該研究建議擴大目前的生產面積,並鼓勵使用投入物以增加產量。  

由於甘藷生產下的土地面積很小,該研究建議必須將農民組織成生產集群以進行總產。

台灣正在採取的措施是將農民與競爭性市場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