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學術界水準與工業界水準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這篇中國的文章,提及了中國對研究型大學的懷疑。中國每年投入許多的研究經費,除了發表很多的SCI論文,到底能解決實際問題?國家的科技發展有多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提及在香港,澳洲與美國認識許多工業界朋友,這些工程師的科研水準,他們所進行的試驗,寫論文的功力與大學裡的博士並沒有分別。只是公司基於保密,不能發表這些論文。因此作者發現,一個國家大學學術水準與工業界的水準是一致的。

此篇文章也引出了中國與台灣學術界的共同問題。在一些所謂尖端科技,在其相關期刊有數不盡的論文,但是其產業水準,卻是遠遠落後。工業界電機領域中,台灣的電機產業有強項,也有弱項。而弱項的論文特別多。

在農業領域中,台灣蘭花生技研究的論文數全球第一,也出版了唯一的一本蘭花生技書籍。然而這些論文,沒有看到可在產業上使用。反觀荷蘭,許多蘭花公司有其研究群,也有與大學產學合作。然而其研究結果並未發表,而是直接應用在產業。其研究結果成為論文,都足以刊登在期刊。

因此真相是如此?學術水準與產業水準是相等的。產業水準不強,那是其學術不強。學術自稱強大,但是其產業水準落後,真相即是那些自稱高超的學術水準,其實只是學術論文篇數數量,而不是真正能夠實用型的學術。

附錄: 學術界啥水準工業界就啥水準

資料來源:

http://www.ifuun.com/a2017411554710/

學術界啥水準工業界就啥水準

最近網上很多人在詬病大學裏的博士,教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一到現場遇到實際問題,往往是眼高手低,在現場的工人師傅眼裏並不能服眾。從而引發人們對高校科研實用性質疑,國家每年投入那麼多科研經費,除了發表的SCI論文越來越多,到底能解決多少實際問題?到底能為國家的科技發展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到底有多大意義?

老實說,這一系列問題實在太複雜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而且也不是我能回答了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從某一個角度,以自己的一些切身體會,談談自己的理解。

首先,面對這樣的一個情況,高校以搞基礎研究為主的,善於發表高水準SCI的教授學者,通常瞧不起那些搞應用研究,不太容易發高影響因數的學者,這裏當然也包括工業界很多搞應用的科技人員,理由是他們搞的那些東西太沒技術含量,水準相比太低。另一方面,那些搞應用研究為主的學者則認為,發再多SCI有什麼用?紙上談兵而已。這裏的問題其實是大家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係問題的爭論。到底哪個更重要?這裏我不想談了,因為單純把這個關係拿出來,稍微受過學術訓練的理解起來都不是問題。我想說的是,我們換一個角度想,對調一下,讓那些擅長發高影響因數的教授學者去做應用研究,讓那些擅長搞應用,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工程師類型的科技人員去搞基礎研究,去發SCI,會怎麼樣?

這樣一個假設,一個換位,會有一個怎樣的結果呢?很多人可能會看笑話,這兩撥人馬可能,都會不適應,都會抓瞎,甚至出洋相。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並不是要強制執行。然而,我們再進一步設想一下,一旦這個假設強制執行,也就是必須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出來從事自己不熟悉的研究,否者就沒飯吃。目的是讓大家發揮最大的潛能做這個實驗。我猜想的結果是,無論是搞基礎研究的,還是搞應用研究的,只要是本身素質足夠好,是搞科研的那塊料,同樣會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做的出色。相反,一個領域做得平平淡淡,換個領域就一下子做到最頂級,這樣的概率不能說沒有,應該很低。因為任何領域,入門可能會相對容易,但要想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靠得還是自己的能力,自身的科研素養。

那麼這個科研素養從何而來?我想最基本,最重要的科研訓練一定是在大學裏完成的。通常大學教授科研平均水準的高低也就決定了他們培養的將來走進工業界的本科生也好,碩士博士盛也好的水準。我在香港,美國和澳洲都接觸過不少來自工業界的工程師的朋友。跟他們交流給我的感覺是,他們這些工程師,這些拿到博士學位的工程師搞科研的水準,確切地講他們做實驗,寫論文,搞專利的功底跟在高校幹的那些博士相比沒有根本的分別。唯一不同的是,很多公司保密起見,並不鼓勵這些工程師發論文,發SCI。但可以肯定地講,只要他們想發,根本不是難事。另外,我認識的很多歐美當然也包括澳洲在大學工作的教授,很多都有很多年在公司做工程師的經歷。很多大學教授在諮詢公司兼職,甚至自己開公司。像這樣的教授根本就不存在去工業界解決現場問題,水土不服的問題。基本可以這樣說,一個國家高校學術界和和工業界的水準從來都是一致的。基本不會出現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水準很大的差距。如果真有這種差距,也是人們想像出來的。

澳洲的ARC,類似中國的基金委有一個很重的基金項目,叫ARC Linkage grant。這個基金的特點就是國家鼓勵高校的科研人員與工業界合作開展科研,解決工業界的實際問題。假設這個基金你申請20萬澳元,通常會要求一半也就是十萬澳元的資助必須來自企業,另外一半基金委出。這樣的好處就是充分調動高校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積極性,讓科研更有的放矢。這個基金另外一個值得稱道的是,這個定義的工業界可以是來自全世界的公司,足見其國際視野和戰略性眼光。我在國內工業界也有不少朋友,當跟他們提起這個合作的時候,開始大家都很興奮,畢竟這是國際合作啊,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的事啊,一旦申請成功必將是多贏的結果,至少可以趁這個機會出國轉轉,這樣的小算盤很可愛也可以理解。然而,事情看起來很好,一旦操作起來,即使我這些朋友已經是中高層領導,即使錢不多,仍然是困難重重。最大的問題竟然是公司對所謂和學術界合作的研發的投入信心不足,就怕錢打了水漂。看來這條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學術界啥水準,工業界就啥水準。這不是一個悲觀的說法,也可以向積極的方向努力,只是換個角度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