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碩博士,修腳、賣豬肉、賣雞排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中國在疫情漫天情況下,網民近期討論的話題多了一項:中國南京農業大學管理學碩士從事修腳此工作。這與上次北大研究生賣豬肉一樣引起熱烈討論。台灣也早有類似新聞,博士賣雞排,並引起郭台銘的批判。而博士雞排也因此成名,還開了數家分店。

中國網民對於研究生從事修腳工作,意見自然有正反兩面。正面的反應是"自食其力,不用在意他人看法"。而當事人意見是"都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沒有甚麼高低貴賤之分"。還有人說"高學歷人才或許可以在基礎行業中取得更大成功"。例如北大生賣豬肉,可以操弄背後產業鏈,以互聯網與線上實體店連結,操作出新的豬肉銷售模式。

反對的網友意見如下: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上學花了那麼多的錢,最後選擇修腳工作。那麼為何要讀那麼多書?

在台灣,高等學歷碩博士從事基層工作,競爭基層人員的工作名額,這早不是新聞。最常用來說嘴的理由即是"職業無貴賤"

我在學術界任教三十餘年,領域是工程科系。研究室畢業的學生其工作領域與工程相關。台灣宣稱的生物技術至今仍未落實成產業,因"生物產業機電工程"此領域培養的學生無生物產業可以就業。然而有工程背景,有解決問題能力,學生可在電子電機,機械,生醫等領域就業,而且可以各自發揮。

以此為參考點,思考碩博士從事基層工作之意義,那就要從教育的目的開始。

教育有基礎教育,國小至國中的9年基礎教育。國中畢業可選擇高中或高職。畢業後有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兩大類大學。大學四年是培養通識之大學生,而這些大學生又因其科系各有其專長。在大學四年如果科系內容與學生性向或人生規劃不合,可以轉系,可以修習輔系,也可以在研究所轉換其他領域。在研究所碩博班之訓練則是解決問題能力。而其論文,就是窄而深的研究主題。學歷越高,研究主題越是精深,而未來就業領域越窄。

自高中至碩、博班,就是原來科系與研究志向不合,已經有許多機會可以轉換人生道路。研究所的高學歷,本來就是窄而深的訓練。研究所的教育目的,就是訓練其研發能力,其教育目的不是為了基層工作。

職業無貴賤,每份工作都也其價值。但是每項工作需要的能力來自不同的訓練。一個碩士生,一個博士生的培養,國家付出經費,提供場地、設備與師資,指道教授需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研究主題一一訓練。社會為了培養一個碩博士生,必須付出極高的教育成本。因此在進入碩博班之前,學生必須慎選自己就讀的科系。因為就讀研究所的學生,除非是少數天才,否則大多數是年滿22歲以上的成年人。這種年齡是需要自我負責的年齡,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以高學歷人才進入基礎行業,為此行業創造不一樣作為,此段議論似乎沒錯。然而卻未看到那些實際例子。在中國報導中,北大研究生賣豬肉,將豬肉銷售形成為產業鏈。這種自產地至銷售之行銷過程,早已是現代農產品銷售管道的一種基本方式,不已有許多農企業參與其中,這根本不是北大研究生的獨創。台灣博士賣雞排,不論他的科系專業如何,這家博士雞排店的雞排,在口味,在成本方面,有哪些特殊之處可以吸引顧客?還是以"博士雞排"此名詞,做為熱門新潮名詞吸引顧客。然而新鮮感一退,"博士雞排"此招牌也不再新奇。

在中國(China),在台灣(Taiwan),碩士與博士的學歷人數一直膨脹。一方面是中國老文化中重學歷之影響。但是只求虛名而沒實質意義。廣設研究所,廣招碩博生,對於產業的幫助並不大。這些碩博生入學年齡已是22歲以上,都是應該自我負責的大人。一直到了畢業後才選擇至基層求職,這只是浪費社會資源,量費自己的時間。除了在社會大眾引起一時譁然,成為出出風頭的人物。對於這些畢業生,沒有真實之意義。

在討論碩博士能否從事基層工作?先問問成立研究所的目的是甚麼?在就讀研究所之前,這些學生已經是甚麼年齡。一個大人對於自我選擇即是要自我負責。

附件: 陸碩士當了「修腳女工」 網:考慮過老師感受嗎?

資料來源 :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6284152

俗話說「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俗話也說「工作不分貴賤」,但當一個農業大學管理學專業畢業的研究生選擇了「修腳」行業,卻仍引起不小話題。支持的網友說「自食其力不用在意外人的看法」,反對的網友則說「花了那麼多錢念書卻選擇去修腳,有沒有考慮過家長和老師們的感受啊?」

青木趣聞報導,故事的主角叫瞿落雪,是一名南京農業大學管理學專業畢業的研究生。瞿落雪表示,在她二次擇業的時候她選擇了修腳這個行業,她認為修腳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她的好朋友對她的說法並不認同,認為她從事修腳這種低端服務業對她以後的發展會有不好的影響。但瞿落雪本人是比較認可這個行業的,認為修腳這個行業真的不低端,「都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

許多網友對瞿落雪的選擇表示肯定,認為無論什麼行業,只要賺錢就行;再說,身正不怕影子斜,自食其力不用在意外人的看法,只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就行了。但反對的網友則認為,瞿落雪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上學花了那麼多錢,最後卻選擇去修腳,根本沒有考慮過家長和老師們的感受。有網友指出,雖然職業不分貴賤,但是瞿落雪這種行為屬於浪費人才,如果要從事修腳這種行業,幹嘛要讀那麼多年的書,這不是浪費時間嗎?

另有人撰文指出,職業不分貴賤,高學歷人才或許可以在基礎行業中取得更大的成功。文章說,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北大研究生賣豬肉創業成功的故事,他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為他們有比其他人更深的思維高度和更寬廣的視野,他們並不像普通的屠夫那樣只知道天天在攤位上賣豬肉,而是不斷探索豬肉背後的產業鏈,把互聯網和線下實體店結合起來,探索出了新的豬肉銷售模式,從而也拓展了豬肉的銷售渠道。把豬肉銷售形成一個產業鏈,也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品牌。

文章指出,知識改變思維,思維改變命運。如果一個行業有更多高學歷人才的加入,如果他們願意去鑽研和創新,那麼即使是從事基礎行業也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火花。同一件事,有些人去幹是平淡無奇激不起水花的,而有些人去乾就有可能改變行業的命運,所以千萬不要小瞧那些明明擁有高學歷卻選擇去做基礎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