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中國農業是否有前途的討論文章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以下附錄的一篇長文,作者為春過雪消。由此篇長文可以了解中國農業是否有前途。除了作者見解,也以不同角度評論中國農業是否有前途。此篇文章一些重點加以整理如下:

一、中國農村現況

以小麥為例,一畝年利潤728人民幣。人民幣兌新台幣匯率4.425元。一公頃年收入:48,321新台幣。種植玉米,一公頃年收入61,895新台幣。葵花子年利潤83,964新台幣。以一家三口,7.5畝地,其月收入如下:

小麥:671元新台幣

玉米:860元新台幣

葵花子:1,166元新台幣

因此農民工不願意回鄉務農。

那麼中國要如何提高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農產品價格人均耕地面積單位面積產量

二、提高農產品價格

中國稻米收購價格:秈稻:10.6-11.2 新台幣/公斤。而國際糧價中稻米:泰國:10.6新台幣/公斤,印度:12.4新台幣/公斤。而1公斤稻穀折算0.67公斤稻米。因此中國稻米若以收購價格加上加工費用,遠遠超過國際價格。

如果中國政府不介入農業,以市場自由經濟開放市場,中國農業主糧是毫無競爭能力。因此中國政府只能以巨額補貼維持現況。

三、增加人均耕地面積

目前的數字紀錄是中國18億畝耕地。40.7%總人口的5.7億農民,其中2億農民從事耕作。人均耕地面積為3畝,2000平方公尺,不到1分地。為日本農民耕作面積的33%

如果要學習開發中國家,維持3%農村人口,需要移出5.5億農民至都市。日本以50年時間,使得農村人口降至10%。美國以100年時間,達到3%農村人口。但是自中國農村移出5.5億人,有哪些空間,有哪些就業市場可以容納這批人口。

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中國農村基本條件是人多、地小、錢少。要單位面積增產,除了提高技術水準,也要提高農民資金能力。本文作者強調科技水準,但是他忽略了作物對象。

在單位面積增加收益,除了提高產量,也要有適合作物對象,能夠有高價格。但是高經濟作物往往是需求量不高,其需求數量無法與糧食相比較,因此很容易成為一旦擴大面積即生產過剩,多餘產品在成本與品質又缺乏外銷條件。

五、小農問題

中國小農土地面積小,生產單位分散,數量多,造成了種種問題。技術無法進步,市場為弱勢,而更缺乏投入基本建設的能力。最後的綜合結果即是生產能力低下。

六、如何振興中國鄉村

在中國官方數十年來,有太多口號,其中最動人的遠景是:在資金,人才等問題待以解決之後,中國東北與西北成為美國式大型農場,南方出現日本式小型農場。

此理想十分美好,但是其基本條件是有資金,有人才,有基本建設。

1.資金:以中國目前經濟狀況,尤其在武漢肺炎之後,中國有多少國家可以投入產業?有限的資金,在層層官僚體系以下,真正到達農業又有多少?

2.人才:農業人才如何招生與培養,有哪種誘因使得人才留在農業?

3.基本建設:以中國南方鄉村為例,其基本建設中交通方面,電力、通訊與加工處理設施如何與日本相比。

  而未考慮的根本問題,現今美國、日本的農民素質與中國農民素質,如何相比較?

七、合作社與農民

無論美國大農的企業經營,日本小農的精緻生產,其背後有國家強大的資金支援,也有相對具水準的學術單位擔任技術研發。荷蘭與丹麥的合作社,其精神是專一化與技術化。中國很容易成立各種合作社,但是除了以此拿補助金,能夠有那些功能?

八、以色列

以色列之先天農業條件不佳,但是在此篇文章中,以數字說明其單位面積產值每公頃1.1萬元。以Netafim公司說明此農業技術公司的發展,自滴灌延伸至智慧農業。自國內生產至行銷世界。

九、難題與願景

在此篇文章最後,作者提出對中國農業的願景。

1.在適當地區建立集約化,機械化大型農場。面積8億畝。

2.剩下10億畝耕地,達到以色列每公頃1.1萬美元產值。

3.以農民合作社為基礎。

此篇作者對中國農業之遠景藍圖也只有在此。作者未能意識到或是早已心知肚明,但是不能提出的真相在於:

1.中國政府還有多少經費可以投入農村進行補助。

2.移出農村的5.5億人口,何去何從?

3.留在農村之經營者,有那些科技技術可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這三個問題無法解決,中國農業問題也是根本無解?因此在學術界上,中國大學中農業科系其排名即是年年下滑,而前景即是日落西山了。

附件:中國農業有前景嗎?

作者:春过雪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549943/answer/1966522006
来源:知乎

一、農業農村出路問題

既然在問:農業農村有無前景?

說明現在有很多人已經認識到以現在的發展趨勢繼續下去,農村是沒有前景的。

很久之前就寫過篇文章,算了筆賬:

在四川,如果是納入人工成本的情況下,一畝耕地一季水稻純利潤僅為3400元,再加上油菜(因氣候原因如果種小麥是倒虧),一畝耕地一年(兩季)的純利潤也不過5600元。

江西省高安市農調隊抽樣調查結果是:每畝雙季稻純收入約470元,單季稻750元。

@一顆青木也算了筆賬:

為什麼扶貧這麼難?我給你算算明細賬:一顆青木:為什麼扶貧這麼難?我給你算算明細賬

小麥,如今的平均年畝產為1150斤,每斤收購價1.12元,算下來每畝地每年可以收入1288元。
然後,犁地成本130元,肥料成本150元,種子成本60元,播種人工費20元,一年澆水成本80元,農藥成本50元,收割費和運費70元,合計成本560元。
因此,種小麥,一畝地的年利潤是728元。
玉米,平均年畝產1250斤,每斤收購價1.15元,每畝毛收入1437.5元。
然後,犁地成本130元,肥料成本150元,種子成本40元,播種人工費20元,一年澆水成本40元,農藥25元,收割和運費100元,合計成本505元。
因此,種玉米,一畝地的年利潤是932.5元。
為什麼很多農民寧可拋荒也不願意回老家收糧食,因為如果地少了,收糧食賺的錢還不夠來回的火車票和耽誤的工錢。
經濟作物呢?
以種植食用葵花,也就是你平時吃的瓜子為例。
我這裡找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的數據,他們種的葵花,一畝地年產量是550~600斤左右,收購價格是每斤7.5~9元,算下來每畝地毛收入2465元。
但種葵花的科技含量比種小麥高多了,成本也高,各種地膜費等等的全算上,每畝地成本大概是1200元,淨利潤1265元左右。
比種糧食高很多,但也沒高多少。
一家三口人,種七八畝地,每年賺到手的錢撐死就5000塊,然後三口人用。
算一算,人均月入138元。
如果家裡有七八畝地,而你每年只種糧食的話,那你家的人均月收入基本不可能突破200元。

再看看世界:

https://pica.zhimg.com/v2-163840dadb2505ee1a53b002ad9d4db2_b.jpg

 

表中列出了世界2018農業總產值10位、具一定代表性及農業生產水平居前國家的部分農業情況。

單位面積耕地農業產值:日本1.48萬美元/公頃(約6500/畝),以色列1.10萬美元/公頃(約4800/畝),中國0.82萬美元/公頃(約3500/畝),美國0.11萬美元/公頃(約500/畝),世界平均0.23萬美元/公頃(約1000/畝)。

注意:各國農業產值是包括了經濟作物的全國產值,而且是產值而非利潤,所以單位面積耕地農業產值高於之前算的各筆

但即使如此,與工業相比,農業生產的效率、效益都實在太低。

所以,目前世界各發達國家農業利潤都或多或少地依賴於政府補貼;而我國農業補貼的不足和不合理又難以彌補農業生產效率的低下,已使土地喪失了產生農業利潤的資本功能,許多農民不是為謀利而經營,而是為生存和保險去種植。隨著生產成本的進一步提高,當農業生產連作為一種生存保障手段的功能也喪失之後,農村也就沒有了出路,農業也走向了絕路。

正如《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所說: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迫切需要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後勁在三農,迫切需要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基礎支撐在三農,迫切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

農業農村為國家工業化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現在已經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時候了,但唯一的問題是:該怎麼來反哺?該怎麼提高農業農村收入水平?怎麼實現共同富裕?

一個簡單的公式:

農業收入水平=單位面積耕地產量×人均耕地面積×農產品均價

由此而衍生出提高農業農村收入水平三條路徑:

二、農產品漲價?

這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但是,以大米為例:

購價

國內早秈稻收購價格為1.2/斤,中晚秈稻收購價格為1.26/斤,粳稻收購價格為1.30/斤(不計加工費,折合精米約1.9/斤)。2014年國家粳稻穀最低收購價格在最高時曾上調到1.55/斤(折合精米約2.2/斤)。另一方面,今年因疫情影響糧食價格大漲後,印度大米(破碎率5%)價格漲至400~410美元/噸,折合1.4/斤;泰國大米(破碎率5%)漲至七年來最高水平後的到岸價格也不過470~500美元/噸,折合1.6/斤;而之前2016年的同品質泰國大米價格為350美元上下,折合人民幣約1.2/斤。國內稻米收購價已遠高於進口價。

售價

國儲糧售價是基本沒有考慮運儲成本等經濟因素的。因通常情況下國儲糧多是倉貯陳糧,同時為穩定市場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國儲糧售價往往是低於甚至是遠低於收購價和進口糧食到岸價格。例如今年國儲拍賣2017年收購的中晚秈稻成交價格為1.25/斤左右;在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期間泰國大米最高漲至1000多美元/噸後,國內仍在以2500~3000/噸拋售糧食平抑糧價,甚至曾導致了中國大米反向走私到越南的奇境。

所以,為防穀賤傷農、谷貴傷民,現在高進低出的國家糧食儲備政策實際上已經人為扭曲了國內糧食市場和價格,並沒有完全遵從所謂的自由貿易、市場經濟。即使不考慮高進低出所必需的巨額補貼,僅僅顧慮這種扭曲通過價格傳遞效應對貿易、經濟的一系列影響,也不可能讓這種扭曲過大;國內收購價與進口到岸價間落差進一步擴大的空間、農產品價格合理上漲的空間,都已經極為有限。

以中國極為龐大的人口規模,想在市場經濟框架中通過單純農產品漲價來提高農村收入顯然是不可行的。

三、增加人均耕地面積?

中國現在的國情是佔總人口40.7%5.7億農村人口、佔就業總數26%2億農業人口耕作18億畝耕地,農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僅3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9畝,僅地狹人稠的日本三分之一。農村(農業)人均耕地面積在《各國農業情況表》中僅好於埃及。

單位農村(農業)人均耕地面積=耕地總面積/農村(農業)人口數。

這個公式中,耕地總面積能保住18億畝紅線就不錯了,所以唯一改善的可能就是減少農村(農業)人口數。

中國單位面積耕地農業產值約3500/畝,以利潤率50%計算每畝利潤約1750元。如果要純粹以農業來讓農村居民達到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農村人口人均耕地必須在18畝以上;要達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則要達到25畝以上;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日本2.57萬美元/人、美國7.85萬美元/人、以色列10.75萬美元/人),則需人均100畝以上。

在這個前提下,農業就業人員佔就業總數的百分比必須從現在的26%降至3%以下;加上不從事農業但居住在鄉村的人口,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百分比要從現在的40%降至10%,即1.4億人!

需要4.3億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這種轉移並非第一次發生。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農村人口占比也是約40%,此後日本用了50年把這個數據降至10%;而同樣的歷程美歐等國用了近百年。

難道中國也要用50年或者100年來走這段歷程?

難道中國也要用50年或者100年來任由農村自主平緩自然地調整、流失、轉型

如果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所有中國人——城市居民、留鄉和進城農民,都能完整地享有較好的國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就必須加速跑完這段歷程。由此的必然後果就是:考慮到農村人口增長高於全國平均的情況,大約30年中將有4.3億以上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已經嚴重超載超擁擠的車廂中還將擠入增加一半以上的人

在此過程中因優質勞動力大量流失等造成三農問題階段性惡化,以及現在已經怨聲載道的住房、交通等城市痼症,等等,這些問題能解決嗎?

有序適量是甘泉,無序超量是洪水。如果僅僅依靠城市化,顯然不可能解決農村的根本出路問題。

所以必須以城鎮化代替城市化,讓縣城以下的鄉鎮代行、疏解部分城市的功能,讓包括鄉鎮在內的農村人口占比維持在20%以上。

但這樣30年後的2050年農村人口將有3億,而按前面計算的人均100農村將只能容納0.18億人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其餘2.82億人怎麼辦?

即使是冒著出現城市貧民窟的危險,放任農村人口占比降至10%也仍有1.4億人,其餘1.22億人怎麼辦???

四、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產量(產值)?

單位面積耕地產值*耕地總面積=農業總產值=單位農業人員產值*農業勞動人口

所以提高農業農村的人均收入水平,除了前一條所說的減少農業人口數外,就是增加單位面積耕地產值

要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人均產值10萬元是基礎水平。

2050年農村人口3億計算,總產值應達到30萬億元,而單位面積耕地產值應達到30萬億元/18億畝=1.67,即畝均產值1.67萬元才有可能實現目標。而我們現在僅有大約3500/畝,並且這還是在近於無限制不計價地投入人力的情況下才取得的。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農業農村優質勞動力大量流失的同時,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全力提高耕地生產率以保證單位面積耕地產值不降反升。

中國農業農村的基本國情人多地少錢少決定了中國祇能盡可能地精耕細作,只能在耕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並重的前提下追求最高的耕地生產率;說白了,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盡可能提高產量產值,多安置人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相關科技的研發、推廣,及其工業化成果的應用是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的唯一源泉。

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發展提高路徑只能是:因生產積極性而提高農業新科技和農業設施的學習提升積極性,再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是:

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農民喪失了對農業新科技新設施的學習積極性。

我的文章中曾多次吐槽過這個問題,某匿名用戶的回答:積極性怎麼讓糧食增產? 也可略見一斑:

希望還沒從學校裡出來的化肥黨認清一個事實:(現在)讓農民朋友學習,沒有學費這說,而是你要給人好處請人來的。
但你去了農村,沒有人願意理你,為了讓農民來學技術,我們整場活動的精華,就在於講完課以後中午的物資發放活動。
科學技術能否落到農村的土地上,關鍵還是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果技術能夠顯著提高農民收入,這項技術就能得到推廣,如果不能,就要通過發東西的方式推廣,跟城裡聽講座發雞蛋沒有任何區別。農民積極性的降低不是因為我們的技術不行了,而是因為在多數農戶的收入結構當中,非農收入已經明顯超過了農業收入,學習農業技術的邊際效益較幾十年前有所減少。農業已非農民的主業,生產積極性下降,你送技術到家門口,他都沒興趣出來領。而那些以農業為主的大戶,中午結束以後還要請專家吃飯,讓專家到家裡做一對一的技術指導。

如果這一情況得不到解決,不要說提高提高耕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並舉,在優秀農業勞動力大量流失的情況下,能保住現在的耕地生產率都有困難。

那麼,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五、小農經濟的缺陷

小農經濟土地分割細碎、生產單位小、散、多,造成了以下問題:

(一)阻礙技術進步。

1、成本問題。農業生產中有很多建設成本和技術升級成本是邊際下降的,比如農機體系、農田水利體系、測土配方施肥、品牌樹立、農業綜合防治體係等等。這些體系建設成本往往是規模擴大兩、三倍甚至更多,投資卻只增加一倍,甚至不會增加(如品牌樹立),因而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所以在個體農民耕地太少,無法通過規模來分攤降低成本時,這些體系建設就會因單位成本過高在經濟上不可行。

2、培訓問題。生產單位小、散、多,這就使得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培訓涉及到上億農民,具體到鄉鎮就是每個農技員要面對上千甚至數千個生產單位,這就使新技術推廣成了不可能在短時期完成的任務,嚴重地遲滯了新技術、新品種的更新速度。

3、利潤問題。由於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太小(1.4畝),新技術所能增加的效益對農民而言往往無足輕重。例如,水稻畝產增加10%已經是有突破性進展的新品種了,可一戶農民只有23畝水田,新增加純利潤也就幾十元;此外,即使有質優價高好銷的農產品,但個體經營規模太小,農民自己銷售連運費成本都收不回來,只能被中間商分薄利潤,甚至會被轉嫁市場風險,在市場波動時壓價收購或拒絕收購。

4、風險問題。小農經濟由於本小利薄,生產單位小、散、多,往往只能依靠宗親關係一對一救助,缺少協同互助和有效組織,遭遇災害時抗風險能力極低。如果政府或社會救助不及時不到位,或被轉嫁損失後就只有破產一途,因而極為脆弱。所以,無力承擔創新的風險,通常對新技術、新品種表現得極為保守,一望二等三看看是常態;只要今年產品還能賣就不願為產品品質和長遠利益增加投入加強管理,不願承擔一絲一毫風險。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利潤問題,成功的收益與失敗的風險在農民的算盤上明顯失衡,大大增加了技術推廣難度。

(二)在市場中極為弱勢。

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在進入市場時,由於信息的不對稱,規模的不對等,運輸物流的不經濟,所有的個體農戶都必然是處於弱勢地位。即使在有(更何況還未必有)政府盡責官員的大力援助下,也因不能與農資廠家或市民直接交易,而只能任由中間商盤剝魚肉,購買生產資料和原材料要用零售價,出售產品又只能用比批發價更低的成本價。和合作化農業抱團取暖的低進高出相比,個體農業卻只能高進低出。正是這個一進一出挖走了農民80%以上的利潤,限制了農民收入提高,讓農民增產不增收成了常態。並且天災人禍時還要被轉嫁風險承擔損失,蒜你狠姜你軍都是中間商大賺,濫市滯銷全是農民大虧。

(三)缺乏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能力,甚至具有對公共資源的破壞性。最典型的表現是水利工程。

農業生產上經常抱怨的五小水利設施損毀嚴重,缺乏後期管護,責、權、利不明確,表面上'人人有份',實際上'人人無責',形成政府建成後管不了,群眾使用又不管的局面,其實質就是農戶分散經營與水利設施的不可分散性和公共性之間的尖銳矛盾,農戶土地細碎無法協調利益得失造成的最後一公里難題。這個難題並不是單純由國家投入巨額資金就能解決的,並且連民生方面如交通、飲水、衛生等基礎設施也有相同的問題。

以上問題的後果就是:生產效率低下。

也是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困境和根本出路問題嚴重的原因所在。

本來可以由一台大型聯合收割機一天就可以完成的收割任務,現在必須由數台小型收割機用數天來完成。水肥藥一體化滴灌系統即使政府免費建成了,也不能持續穩定使用。高效廉價安全的農業綜合防治方案的調節作物播、植期,放養金小蜂、誘蛾燈、黃板、統一科學用藥等措施,因要求大範圍協同協調才能發揮效能,所以成了紙上談兵,費錢費力污染大效果差的濫用農藥問題愈發嚴重。所有對規模、標準、規格和技術有較高要求的高效農業模式都難以推進,一顆耗子屎打爛一鍋湯成為常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變得極為困難……

六、鄉村振興

對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了:

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把農業規模經營戶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農場。推進農民合作社品質提升,加大對運行規範的農民合作社扶持力度。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投入品、技術、裝備導入小農戶。支持市場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託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鍊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立足縣域佈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建設。開發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和科技示範園區建設。……

從現在的全國情況來看,家庭農場比農民合作社推進得要順利得多。相比小農戶而言,而那些以農業為主的大戶,中午結束以後還要請專家吃飯,讓專家到家裡做一對一的技術指導,顯然更具有農業新科技新設施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一輪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之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村承包地、農戶宅基地所提出一系列突破性改革之後,以各種形式和途經的兼併來擴大生產規模已基本沒有政策障礙,假以時日資金、人才等問題得到解決後,東北、西北出現美國式大型家庭農場,在南方出現日本式小型家庭農場已經是遲早的必然。

但是有幾個關鍵問題:

1、美國的問題在於單位面積耕地產值僅為0.11萬美元/公頃,雖以人均能耕作70公頃(折1000多畝)耕地的高效實現了人均7.85萬美元的高產值;但其24億畝耕地只有2267008名農業從業人員(世行數據,應為農場主farmers)也就意味著,如果中國18億畝耕地全部採用美國模式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就最多最多只能提供200萬個高標準就業機會,那麼200萬農場主之外的其他人怎麼辦?還怎麼實現共同富裕???這對現今有14億總人口、5.7億農村人口、2億農業人口,到2050年也仍有3億農村人口、1億農業人口的中國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是不可能接受的未來。

美國模式只有加、澳這種地廣人稀的國家有條件模仿學習。

2、日本的單位面積耕地產值和單位農業人員產值數據看上去還不錯,分別為1.48萬美元/公頃和2.57萬美元/人。

但是,日本的農民合作社因其社會、歷史因素並且過於政治化,協調整合農民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科技發展的成效遠不及荷蘭、丹麥和以色列等國,農業生產對農業補貼和貿易壁壘等農業支持政策的依賴較重。美國對農業各種形式的直接間接補貼已經是相當高,大約占到了農業總收入10%、農業淨收入40%以上,而日本的農業總收入中來自農業支持政策作用的則占到了50%左右!日本農業憑藉遠高於美歐諸國,形形色色高達約470種的補貼項目,並且還有超高的農產品關稅壁壘,例如大米的進口關稅為778%,乳製品進口關稅為360%……國民為之付出巨大犧牲之後(每公斤大米可達500日元約合人民幣30多元),單位面積耕地產值日本比以色列高了1/3,單位農業人員產值卻是以色列高達日本的4倍;雖然糧食(食品)自給率不及40%、有進出口逆差確情有可原,但糧食進出口逆差情況(與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及人均逆差等指標)卻和大半國土是沙漠的以色列相當;這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

日本農業既滿足不了本國的農業需求,也不是美國農業的一合之敵。更關鍵的是,農業生產對農業補貼和貿易壁壘等農業支持政策的依賴過重對其長期、持續發展有相當不利影響。人口達到日本11倍的中國無法普遍學習這種模式。

七、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與能夠強力協調整合農民農業生產的農民合作社相比,家庭農場有無法克服的缺陷:

1、家庭農場不可能有自己的農技中心。家庭農場以家庭為經營單位,沒有能力長期僱傭達到一定數量的專業人員從事研究推廣工作,所以只能依賴於商業公司提供的技術服務。而商業公司的利益與農業農村綜合效益、長遠發展的要求並非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農業生產和農科研究推廣必須緊密銜接才更利於農業發展,而商業公司下屬或(政府的)獨立農技中心與農業生產的銜接緊密程度肯定比不上合作社下屬農技中心。

能擁有從屬於農業生產組織自身的農技研究推廣中心,實現科研與一線生產緊密結合,由農業農村根據自身的綜合效益、長遠發展的需要來掌控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這是合作社相對於家庭農場最大的優勢。

2、家庭農場自身無法農、工、貿一體化,只能從事農業生產,最多有一點農產品粗加工;產業鏈的上、下游都只能依賴於各種商業公司,原本就不多的農業利潤也必須分出一大塊,難以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而另一方面,在高度智能化農機出現以前,面對農業生產中大量、短期、無法用農機完成的勞動需求,在美國農場只能使用季節性的廉價農場工人流動作業之時,在小戶經營只能閒時閒死、忙時忙死之時,能夠強力協調整合農民農業生產的農民合作社卻可以通過統籌安排各種農作物的播、收期,合理協調農場工人在農田和工廠的勞動,避免閒時閒死忙時忙死,充分地投入耕地、勞動和技術提高耕地生產率;由單純出售糧食、蔬果改變為出售精米、方便麵、飲料、精加工品等等,甚至因地制宜地研發生產農資,向上、下游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產品價值和利潤並使其留在農村農民手中;通過農、工、貿一體化就地工業化實現城鄉一體化

如果細心一點,在前面計算出即畝均產值1.67萬元才有可能實現目標時,就會發現這個產值已經大約3倍於日本、以色列的全國平均產值水平,這是在當前農業科技水平下基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所以

必須通過立足縣域佈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實現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只有以城鎮化代替城市化,跳出農業這個圈子,把前面的公式:農業總產值=單位農業人員產值*農業勞動人口之中的農業加上在農村的二三產業變成農村;把農民收入主要是農業收入變成主要是農村收入,才能大大拓展農民收入的擴展空間和增長潛力,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家庭農場的缺陷,卻是合作社的最大優勢。

所以

農民合作社模式雖然推進難度遠遠大於家庭農場模式,卻絕不可偏廢;農民合作社必需發展壯大到能夠在政策支持下,起到引導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方向、推動科研與一線生產緊密結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作用。這是鄉村振興過程中家庭農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

雖然在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4684 1434/answer/105697462 之中,我說過:

小農意識還是大多數農戶的本能的時候,合作社成功的可能性基本沒有對近期我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我是不樂觀的

但是,仍然希望

八、荷蘭、丹麥的農民合作社

相比較而言,荷蘭以和美國相當、遠低於日本的農業補貼水平取得了1.48萬美元/公頃的單位面積耕地產值,和7.79萬美元/人的單位農業人員產值,對當前中國農業發展更具借鑒作用。

荷蘭農業的根基是在數量眾多農戶基礎上聯合發展的合作社,構成荷蘭高度發達的現代農業體系中最堅實的微觀制度支撐。合作社在荷蘭的發展歷史長達150年以上,在長期的合作發展中,一方面農民合作社和農戶形成了穩定性很強的全產業鏈發展、全過程的利益分享機制,有效增強了對農民參與合作社的經濟激勵;換言之,農民參與合作社不僅在技術服務、生產資料供給和農產品銷售方面能夠直接獲益,而且可以通過與合作社的交易量的利潤返還,分享分選、倉儲、加工、包裝等產業環節的價值增值;另一方面,荷蘭農民合作社發展穩定,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形成了對農業新技術和新裝備旺盛、穩定和持續的需求;這種需求與荷蘭自己全球一流的農業大學、種子公司、農業裝備生產企業結合後,就能夠不斷創新推出農業新技術和新裝備滿足合作社的發展需求;而農民合作社又能夠協助農場高水平地吸納和集成各種先進農業技術及裝備。在這中間,荷蘭農民合作社成為科研機構、農場、市場、政府之間協調和緊密連接的通道。

丹麥農業除因氣候寒冷和歷史原因而導致其產業發展方向不同,畝均農業產值偏低外,其成功之處與荷蘭極為相似。幾乎所有的丹麥農民都是某個專業合作社的社員(股東)。合作社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組合,實現了大規模的分工、分業生產,把分散的農戶經營活動融入了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

例如,荷蘭皇家菲仕蘭合作社就是由2萬多奶農組建的一體化、大規模、集體所有合作社,合作社的各級管理人員和重大事宜決策,均通過會員投票表決。合作社通過組建加工、銷售的公司,向產業鏈下游發展,以工業和商業利潤反哺農業。其下屬的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已經發展成全球前5的乳品巨頭,但荷蘭皇家菲仕蘭合作社仍是其唯一的股東。公司高管的任免和考核由9名會員代表和4名外部專家組成的公司監事會負責。而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的首要目標就是幫助奶農獲得更高收益和長遠利益。合作社會員的鮮奶必須全部賣給合作社,另外每年合作社會把利潤的55%分配下去,剩餘的45%用以發展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和資源來確保奶農獲得可觀的收入。同時合作社還可以給那些生產出高品質牛奶的奶農經濟激勵機制,也給那些產品品質做的不好的奶農進行經濟的懲罰。根據全體會員表決通過的決議,在菲仕蘭合作社,奶農第一次嚴重品質違規,合作社對其做出的罰款和賠償相當於這個家庭農場全年營業額的3%,全年淨收入的15%。兩次嚴重品質違規,將被終止合作社成員資格,從而徹底逐出奶牛養殖業。現在荷蘭農民合作社的公司化發展趨勢十分明顯。

荷蘭、丹麥奶農和公司所組成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而中國現實情況——“公司+農戶模式下的眾多農協合作社,實質是乳品企業管理眾多奶農的工具;奶農基本沒有話語權,當然也就不關心、不主動支持企業和合作社的長遠發展。兩者相比,當然前者發展前景更優。

九、以色列農業

以色列極其惡劣的農業基礎條件和極其發達的現代農業,其對比是世界各國中最強烈的。

回頭再看看《各國農業情況表》

從表中可看出,以色列農業中穀物比重不大,單產也不高,且人均耕地僅0.7畝,所以不可能如某些傳聞所言:實現糧食自給。能實現高產值的直接原因是如番茄、甜椒、西瓜、向日葵、草莓等的各種經濟作物佔了很大比重,並且水果和蔬菜單產水平居世界前列;其養殖業也極為發達,每頭奶牛年均產奶量可達1.2萬升,實驗室理想狀況已達1.3萬升,兩項紀錄都是世界第一。以色列2018年農業總產值42億美元,其中種植業約佔60%,畜牧業約佔40%。食品、飲料和煙草類別製造業產值43億美元。農業農村能夠自濟平衡和穩定發展;地處沙漠,各農業指標卻能與荷蘭、日本等國相提並論。

當今世界的農業發展,無一不依賴於政府補貼和扶持,但怎麼補貼和扶持是個關鍵。不同於歐美多以直接補貼農戶為主的補貼方式,以色列在農業保險補貼(作物風險保險基金)之外很少直接補貼農產品和農戶,而以科研扶持為主。

首先,以色列政府每年農業科研經費上億美元,佔農業產值的3%,全國有3500多個高科技農業公司和7個農業研究院所。希伯來大學(雷霍沃特校區)、巴伊蘭大學、特拉維夫大學、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本·古里安大學(內蓋夫校區)也都有許多下屬的與農業研究有關的學院或系。它們的主力是承擔3/4農業科研的以色列農業部下屬農技、水土、種植、動物、園藝、農作物、儲存等研究所,形成了有科研人員、技術員和農民密切合作的體系,使科研成果迅速推廣普及。

其次,以色列政府補貼和扶持絕大多數合作社(基布茲、莫沙夫)建立了農技中心,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全國形成了一個不同層次、不同門類、專業和技能較為齊全的職業培訓和農技推廣網絡,每個農業科研人員都是某一方面的專家。農民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佔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能較快掌握農業新技術。

基布茲是以經濟作物為主,但並不是說這種模式在糧食生產上就沒有優勢,例如,要以農業綜合防治方案取代簡單粗暴的化學手段,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同時減少病蟲害;糧食作物要規範、規模化地採用////"等作物的輪、間、套作,以增加單位面積資金、技術和勞動的投入,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量、品質;要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價值和利潤並使其留在農業農村農民手中,就只有在兼具規模化和集約化優勢、能夠強力協調整合農民農業生產的農民合作社才可能實現。

依靠基布茲和莫沙夫合作社模式,在極其惡劣的農業基礎條件下,以色列單位面積耕地產值1.10萬美元/公頃,達到美國9.8倍、法國4.3倍、日本74%、中國1.3倍、世界平均4.9倍的同時;單位農業人員產值10.75萬美元/人,達到美國1.4倍、法國1.8倍、日本4.2倍、中國22.5倍、世界平均29.7倍。

耕地生產率前五名是:日本、荷蘭、以色列、埃及、中國,勞動生產率前五名是:以色列、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荷蘭。

能在兩個排名都居前五的只有荷蘭和以色列。

十、Netafim公司

同是合作社下屬公司,同樣相當於我國曾經的社隊企業,Netafim公司比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更具傳奇色彩。

這個滴灌技術的發明者,持之以恆地圍繞解決農業生產技術瓶頸和實際問題全力研發,一步步發展成為全球第一的跨國灌溉設備企業,是Hatzerim基布茲的下屬企業。

1962年,Hatzerim基布茲的西姆切.布拉斯(Simcha Blass)偶然發現水管漏水處的莊稼長得格外好,意識到水在同一點上滲入土壤是減少蒸發、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農藥最有效的辦法。於是Blass設計出一種用於滴灌的軟管,並應用到生產實踐;

1965年,作為滴灌技術的發明者,Netafim成立於以色列內蓋夫沙漠的Hatzerim基布茲,並立即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1966年,Netafim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內置滴頭,並且首次賣出自己的產品,以色列政府開始大力推廣滴灌系統;

1970年,解決了一體化滴線的滴頭堵塞問題;

1978年,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壓力補償滴頭;

1982年,為重複利用滴頭,研發出RAM多季節滴頭;

1994年,進入園林綠化市場;

1996年,研發出在線壓力補償滴頭;

1997年,為前蘇聯、中國和墨西哥提供溫室產品和服務後,正式把溫室作為一項單獨的業務開發;

2004年,推出IrriWise無線監控系統

2005年,研發出地下滴灌滴頭;

2007年,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可調節低流量滴頭;

2008年,使用Netafim灌溉設備的面積達到90億公頃……

2012年,研發出智能監控系統DDS

如今,Netafim已成為精準灌溉領域的領導者、全球最大的灌溉設備企業,佔全球總銷售量的30%以上,年收入2.3億多美元,80%來自出口;在全球擁有29家子公司,17家工廠,生產了1500億多支滴頭,灌溉和溫室業務遍及全球110個國家;為中國30多個省份的客戶完成現代化灌溉和溫室項目超過500……

滴灌的原理很簡單,然而,讓水均衡地滴滲到每顆植株卻非常複雜。以一個深埋地下的簡單噴嘴為例,它就凝聚了大量的高科技。首先,它由電腦控制,依據傳感器傳回的土壤數據,決定何時澆、澆多還是澆少,絕不浪費的同時也保證作物生長的需要。其次,為防止作物的根系生長堵塞噴嘴,噴洞周圍精確塗抹專門的藥劑,僅抑制周邊一個極小範圍內的根系生產。再次,為防止不噴水時土壤自然陷落堵塞噴嘴,需要在噴水系統中平行佈置一個充氣系統,灌溉完畢後即刻充氣防堵。最後,以色列不能大量使用可飲用水灌溉,農民使用的基本上是回收水,為防止回收水中較多雜質堵塞噴嘴,事先需要在回流罐中使用環保的物理方法沉澱雜質,並在管線中安裝第二道過濾閥門。鋪完管線以後,基布茲社員用手機中的應用程序,就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科學地澆灌管理他的作物。

滴灌使每寸土地都透著高科技,電腦控制的水、肥、農藥滴噴灌系統是現代農業的基礎。它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證明,以滴灌為代表的科學灌溉將大大緩解全球水資源危機。

此外,如:謝里亞基布茲的Bio-Bee公司專門繁育有益的昆蟲和蟎蟲,用於生物防治,繁育大黃蜂用於溫室和開放田地的自然授粉,其產品遠銷歐洲乃至美國加利福尼亞。

以色列基布茲的工業產值(如:食品、飲料和煙草類別製造業產值,灌溉設備、農業機械等)已遠遠超過其農業產值,除工業外還有商業、休閒旅遊業,有些基布茲的農業產值甚至只占到總產值的4%

1)基布茲是特定歷史、地理、社會情況下的產物,其模式可以學習但不能照搬。

2)基布茲也在改革。大部分基布茲為適應新形勢,已經逐步廢止所有物全體所有製不僱傭基布茲成員以外員工等這些即使在人民公社看來也是極左的東西,形成了新的經營管理模式。

3)以色列、荷蘭、丹麥等國的農民合作社最值得學習的是:他們基本都有自己的農技中心來實踐科研與一線生產緊密結合,而家庭農場不可能有自己的研究中心。

從屬於農業生產組織自身的農技中心,可以與一線生產無縫銜接,研究推廣服務人員工作的核心部分是在農場、田間、果園完成,……他們因應以色列惡劣氣候的科研方向和應用,如良種培育、生物防治、水肥藥一體化滴灌、保護地栽培技術(精準控制濕度減少病害等),等等,證明了:他們立足於農業長遠發展和綜合效益而非公司短期利潤的科研方向明顯優於被孟山都、先鋒等壟斷巨頭主導的美國農業。……

4)對中國而言,基布茲模式最重要的是:一是提供瞭如何依靠科研與一線生產緊密結合,克服惡劣自然條件實現農業發展的參考;二是提供瞭如何實現同時具有高水平耕地生產率和高水平勞動生產率的參考;三是提供瞭如何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農業人口就地工業化的參考。

這些才是以色列農業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十一、最大的難題

但是,我們現在最大的難題就是農民合作社推進困難。

從各媒體的農業相關報導就能看出,如果以組織方式分,所報導的明星大部都是家庭農場;即使有農業合作社之名實質上也基本是公司+協會+農戶的聯合體模式,農戶在聯合體中的利益保障和聯合體的穩定,都只能寄望於企業會立足於長遠而讓利於農戶。而現實中我了解的農業合作社更絕大多數是家庭農場或個體農企披了層皮以獲得政府優惠和補助。

我這裡是盆周山區,全縣名義上約有數百個農業協會和合作社,擁有近20萬畝耕地(最新數據),用於規模種植蔬菜、林果、魔芋、烤煙、食用菌等。但是,其中絕大多數23年後就杳無音訊了,堅持下的基本變成了家庭農場+中間商或個體農企,因為經濟不發達甚至連公司+協會+農戶的聯合體模式都沒有成功的。例如某果業合作社,名義上有50多戶社員千多畝果園,實質上就是合作社負責人自家承包+轉包的近30畝,再加上從周邊農戶手中收購的,一年共20~30萬斤柑桔分級包裝出售,利潤約50萬元。再如某食用菌合作社,名義上有30多戶社員百多個大棚,實質上就是個體農企老闆租了數十畝地僱傭了幾個人生產食用菌。這就是這些合作社的全部工作,在農業農村整體的協調生產、設施建設、產業調整、技術升級、規模化、規範化等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很小,更難以實現共同富裕。

原因之一:

現在農業工作理論界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提到現在農業的問題和出路時,幾乎都認可土地零碎阻礙了農業發展,小農經濟不利於農業現代化,認為農業集約化、產業化才是唯一出路,合作社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徑。但是,對包產到戶,卻依然只能是肯定了又肯定。當然,治大國如烹小鮮,從政治上完全理解。但是,這種理論上的曖昧及其對法規、文件指導精神的影響,對農民合作社發展卻是遺患無窮。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真正在運行的生產型合作社,同質性、較鬆散的如蔬菜合作社(協會)等也許有幾個發展較順利的,但如荷蘭、丹麥、以色列類型的能強力協調整合生產又發展良好的農民合作社,在國內是一個也沒見識過;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雖然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等都已經寫入文件,但係統探討在社員異質性情境下能強力協調整合生產的農民合作社的管理問題論文仍然極為鮮見,更談不上什麼影響力了;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就連周家莊、南街村、華西村等已經具有相當基礎的農民合作社實體,其已經在新形勢下暴露出的監管、財務、任免等製度問題,似乎極少相關部門和院校有興趣針對這些問題深入探討、協助改革,放任這些最佳的合作社建設改革的試驗田自生自滅……

政策層面,類似荷蘭的《授權合作社法》等那樣,明確合作社架構和運作規則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法律政策制度體係依然難言健全;

實踐層面,更是強調自主經營權遠重於契約精神、合作精神

不同於家庭農場可以野蠻生長,成也就一家富裕,敗也就一家破產;農民合作社因其涉及人、事、物太多,必須有思想、理論、政策、法律、規章等等一系列支撐之後,才有可能整合眾人為一體,團結一心,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生存並發展。

原因之二:

由於國家整體和工業的改革成功掩蓋了農業農村的改革失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政策總綱性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所描繪藍圖未能實現的經驗教訓,及其根本原因——“頑固的小農意識,並未得到總結、清理。所以至今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農民依然很不理性地(當然,從他們的思維來看,是很有理性地)固守這些觀點:

1、技術保守,不願冒險2、重現實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體利益輕整體利益。3、缺少合作精神,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公平地說,雖然現在的農業農村工作在理論層面有問題(個人觀點),但具體工作上,對農業農村工作確實極為重視。在以工補農之後,現在的農業農村真可以土豪地說一句: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我所在的這個貧困小縣,每年國家投向農業農村的各種資金合計超過1億,超過了正常情況下縣財政收入總額,脫貧攻堅時期更達到了3億。所以農村基礎教育體系、農村基礎醫療體系、農村基礎社保體係都已經在逐步解決之中;但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是嚴重問題了,例如:農田水利體系的最後一公里問題、鄉鎮以下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問題,和小農經濟本身所固有的阻礙技術進步、極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問題,等等……

佢係也好、冷庫也好、肥水藥一體化系統也好,政府可以免費建,免費給農民用,但管理使用還是必須農民自己才行。縣政府也曾建立過為合作社提供服務的國有公司,最初和幾個合作社協商得很好,社員大會也很成功,大致就是公司提供技術指導和平價農資、免費冷庫、肥水藥一體化系統(全額政府投資)等,社員必須按公司要求管理以實現優質化、標準化,達到品質要求的水果必須交公司收購以創立品牌;價格上大家先協商確定一個保底價,如果市場價低於保底價則以保底價收購,如果高於保底價則以同品質水果市場價和保底價的平均價收購;這樣公司有利潤維持發展農民也有保底。結果協議簽好了,平價農資也要了,技術指導卻不聽了。很多人覺得:以前沒怎麼管理也能賣我為什麼要自找麻煩呢?根本就做不到優質化、標準化。偏偏當年恰巧年成好價格好,市場價高於保底價約1元,按協議應以保底價+0.5元收購,一看比市場價低0.5元社員就不干了,結果全縣只收到1萬多斤,根本沒法創立品牌。最後就是技術指導更沒人聽了,公司業務全了,甚至連肥水藥一體化系統等也因社員不配合只建成了零星數十畝,而且基本沒用過……然後……前年果價大跌時又滿目都是爛果、滿耳都是果賤傷農了。

現實就是如此:

一方面,小農經濟困境不是單純由國家投入巨額資金就能解決的,就普遍情況而言,有希望實現共同富裕,科研與一線生產緊密結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合作社形同虛設;沒有思想、理論、政策、法律、規章等等一系列支撐,僅僅經濟補貼對促進合作社建立發展和加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成效很小。一味維護、希望維持包產到戶的人,要么是根本不了解現在農業農村的發展困境,要么是根本沒思考過發展困境的原因和出路。

另一方面,雖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等都已經寫入文件,卻仍然還未重視周家莊、南街村、華西村這些最佳的合作社建設改革的試驗田,深入探討、協助改革其已經在新形勢下暴露出的監管、財務、任免等製度問題,系統探討在社員異質性情境下能強力協調整合生產的農民合作社的管理問題;還未開展在思想、理論上的準備工作,強調契約精神、合作精神,建立健全明確合作社架構和運作規則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法律政策制度體系;還未在各地域廣泛動員宣傳,開展多點、多種規模、多種模式的小範圍試點,試驗探索適合國情的合作社模式。

既然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荷蘭皇家菲仕蘭合作社、丹麥牛奶合作社和基布茲及其下屬公司,等等合作社(制)企業都能發展良好,通過學習借鑒其法律規章和組織管理方式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合作社沒理由發展不好。

十二、藍圖

新的藍圖已經繪好:

《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仍以農村人口人均產值標準10萬元/人來計算,預計2050年農村人口約3億(農業及在農村的二、三產業的專職兼職從業人口約1億),也就是農村總產值需達到30萬億元。

其中糧食是必需品,所以必須在適宜地區擇優質糧田組建集約化、機械化大型農場,但應避免美式農業道路,注重耕地生產率(如:採用間套作、農業綜合防治等)。以每年南北綜合(含復種)稻玉麥等糧食平均畝產800公斤計算,全國應維持優質糧田8億畝。以每公斤糧食均價3元多點計算,這些大型農場產值約2萬億元。剩下10億畝非糧耕地產值以以色列的1.10萬美元/公頃(約4800/畝)計算產值為4.8萬億元;還需:30萬億元-2萬億元-4.8萬億元=23.2萬億元,也就是說,需要在農村的二、三產業中實現23.2萬億元產值。

要在二、三產業中實現23.2萬億元產值並不難,難的是把這23.2萬億元產值留在農村,並且盡可能公平地分配到農民手中,實現共同富裕。

從《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所描繪的藍圖未能實現的經驗教訓,和實際情況(基礎條件、預期目標、需求和問題)來看,頑固的小農意識已經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在農業農村發展相關政策措施、實施方案的製定和執行時所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這是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必須解決的問題。資本主義制度下都能發展良好的合作社(制)企業,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沒理由發展不好。

要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家庭農場弱點明顯:不能擁有自已的農技中心難以實現科研與一線生產緊密結合,難以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盡可能提高耕地生產率以實現高質又高量地安置人口,實現共同富裕也相對更困難。而另一方面,合作社卻能夠擁有自己的農技中心,能夠通過農、工、貿一體化就地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向上、下游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產品價值和利潤並使其留在農村農民手中!

所以,農民合作社雖然推進難度遠遠大於家庭農場,卻絕不可偏廢。

農民合作社能否戰勝頑固的小農意識在政策支持下發展壯大,成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方向的引導者?這是《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所描繪新藍圖實現的必備條件,是農業農村出路問題能否解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