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報導中,布農族青年的油芒今天收割。從文章內容可知此油芒的生產,自播種至收穫,甚至加工作業等,完全是人力進行。再10年、20年,要如何再找到這群布農族婦女。由照片中,油芒的可食部分(穀粒)與植株莖葉比例,可說是不成比例。油芒的乾物重,主要在非食用部分,而不是可食部份。因此生物利用率極為低下。
中研院研究人員將其宣傳成"未來超級食物",而其前車之鑑就是原住民區域栽培的紅藜。而紅藜的行銷至今無法擴展,原來的紅藜神話已成為笑話一則。
在非洲,其農作物有兩類:主食如玉米、稻穀、樹薯等。經濟作物如咖啡、可可、茶葉等。
曾有多少專家,發現非洲有大量本地性作物。對於環境抵抗力高於主食作物,其營養成份十分豐富。然而除了當地住民在邊鄉有所種植,這些作物無法成主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產量太低。一公頃土地種植玉米、稻穀、其收穫物的熱量可以養活多少人。種植本土作物無法解決糧食問題。
這也可說明油芒的未來。自原生植物成為糧食作物,有很長的道路,有許多工作在農業專家稱為馴化。
一個植物成為人類糧食,還有太多的工作必須進行。如何建立種源,如何繁殖種子,如何品管種源?在栽培過程中,何時進行施肥與灌溉。在成為密集生產之後,病蟲害如何處理?有害動物(鳥、鼠)等如何防治?能否同時成熟以利於一次收穫,或是需要多次收穫。,自播種、中耕、除草、施肥、收穫、脫粒至乾燥加工等有否可用的農機具,還是要退回人力作業時代?
這是一個植物要成為商業化作物必須面臨的問題。如果置之不理,只是丟棄在田野自生自滅,有多少就收多少。這種不是作物生產,不是農業。免強稱為保育。
非洲農業本土作物之計畫已經過二十餘年,尚未能解決這些問題。一種植物,從復育到保存是一回事。如果只是具有抗旱耐鹽之特性,而不能解決大量生產技術問題,那又只是一個神話故事。
當油芒被稱為"超級食物",想想原住民地區紅藜的故事。可以預見,台灣未來除了油芒,將有第三,第四與更多的超級宇宙無敵食物。
附件:台東布農族青年種植油芒 竟是「未來超級食物」
資料來源 :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84570

布農族青年邱曉徵種植的油芒今天收割。(記者黃明堂攝)
台東布農族青年邱曉徵種植在部落消失半世紀的油芒,竟是中研院學者口中的「超級未來食物」,在極端氣候下能抗旱取代稻米,種1分地1年收成才賣7萬元,利潤不高,但他不願拉高價錢,只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利用這麼好的食物。
目前正值油芒的採收期,延平鄉武陵村山腳下,一群布布農族婦女像被雜草淹沒般,埋頭收割,邱曉徵還提醒婦女,田裡有3個鳥巢,不要驚動小鳥。
43歲的邱曉徵說,油芒在部落已消失半世紀。2016年底,他遇到研究幾10年原住民穀物的林志忠老師正好有收藏種子,帶回一些回部落種植,誤打誤撞找到令老人家驚訝的布農族的傳統穀物。
邱曉徵說,2019年媒體報導中研院投入數年研究氣候變遷下的「超級未來食物」,沒想到就是他所種植的「油芒」。
中研院油芒研究的學者最初找到油芒時,全台只剩6株,且在國外都沒有,它具抗旱、耐鹽,加上營養豐富、全株都可使用,是非常有價值的植物,在極端氣候下能抗旱取代稻米。
油芒原是瀕臨絕跡的台灣特有植物,中研院8年復育計畫已有小成。除了商品化能幫助原住民部落,也希望透過油芒抗旱耐鹽的特性,為世界上糧食缺乏的地區盡一分心力。
邱曉徵說,油芒收成1分地1年賣7萬,他種6分地每年收成約40幾萬,利潤不高,但他不想拉高價錢,他的想法是,這是那麼好的作物,在精神上、文化上的意義遠大於利潤,他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使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