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農界,引進外國產品以加速農業升級是一種快速的道路。而且也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台灣農業機械化即自日本引進水稻機具開始,然後自模仿而再開始自製,最成功的代表機具是中耕機。但是農業卻有多許案例,自國外引進後失敗,但是不斷重覆引進,重覆失敗。那麼已有許多失敗的例子,為何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引入。
荷蘭玻璃溫室自1980年代引入,搭建於中研院,台大園藝系與台糖公司等。如今這些溫室幾乎為成廢鐵。然而引入荷蘭玻璃溫室之劇本不曾停止。近年來唯一之改變是添加冷凍機械。彰化溪洲與新竹工研院是最近的案例。
用來進行果菜授粉之熊蜂曾經於桃園引進,然後苗栗也有紀錄,2015年再度出現於嘉義縣。
植物工廠是1970年代之產物。在1980年代,台灣引入養液栽培,算是曇花一現。而在2010年再度成為顯學,一棟接一棟的引入。
台灣氣候有春夏秋冬,冬季氣候接近溫帶之荷蘭氣候。因此來自荷蘭之溫室與熊蜂都是在冬季表演,官方之觀摩會必定在冬季舉辦。到了其他季節即是停擺。在經濟效益上並不合乎使用成本。那麼為何台灣農業界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引入。難道不會自過去經驗得到教訓?
台灣一位官/農
雙棲之朋友點破此迷津。一而再,再而三的引入這些外國資材,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引進者因為自知這些溫室等資材使用之氣候限制,因此會選在冬季進行表演。引進者並不是無專業知識,而是另有用途。
因此只要以四個問題加以思考,就可知曉這些人為何要不斷地引入不適用資材。
1.
引進這些國外資材,是完全自費或是官方輔助?
2.
是哪些官員倡議與負責這些補助?
3.
是哪些廠商負責引入這些國外資材?
4.
這些官員與這些廠商,其相關性到底有多少?
由此即可解答台灣農業的謎題。為何不會得到教訓與經驗,為何不斷地引進這些不適用的資材。因為如果引入可用資材如農業機械,如高接梨穗,如菊花種苗等,民間產業一旦興起,引進者則無圖利空間。因此必須引進不適用之資材,才可以一而再,再而三,以科學研究之理由,以輔導農業之名,引入不適用的設備。
荷蘭溫室及荷蘭熊蜂。為何不斷地進入台灣,為何不斷地騙取台灣人的資金。引進的這批人不是不知到這些資材不適合台灣。這根本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這些人不是無專業知識,而是已毫無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