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2005年首頁天佑台灣

 

2005年年初,回顧過去十餘年在農業界的歲月,期望著天佑台灣農業。2004年的回顧與2005年的展望,僅以此句”天佑台灣”為代表。

去年到日本、美國加州與荷蘭,找尋著一個答案,為何蘭花產業已在世界花卉市場成長,台灣蘭花產業在去年反而停滯不前。台灣蘭界逐漸成了邊陲,已不是蘭花產業的重心。2004年卻是官學研的蝴蝶蘭旗艦元年,可以看到聞風而至、蜂湧而上的舊世界人物,拼命擠入此產業。

    數年來研究室訓練的學生在農業,在蘭花產業並無就業機會。為了學生的出路,學生研究方向朝著向生物工程與生醫感測。為了維持研究室運作,研究室參與工業界產學合作計畫。又分出人力以從事蘭花相關研究。研究室要背負著兩份重擔在陡坡上前進,研究工作已需要調整。

回首我個人的求學生涯。對一個鄉村長大的小孩,自懂事以來就有做不停的農務。彎腰割水稻,跪在泥田中除草,扛著穀包出入倉庫,以扁擔挑著肥料上山等,這都是農村小孩的工作。高中後開始離家,住宿於都市反而是一種體力的安逸。寒暑假回到鄉間,農事還是做不完。開學返回校園,兩手長滿老繭,手心則是粗糙如砂紙。國小的作文題目常是“我的志願”,我寫下的文章內容一定是要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工程師,原因很簡單就是不要再下田,不要如此辛苦,要好好賺錢。在高中畢業填寫的科系是理工,因為要離開農業,不要再做農事。大學聯考後被送到農工系農機組,雖然尚未離開農業。但是由於農機與機械相近,學長就業市場都在機械產業,因此心中懷著希望,未來即可告別農業。

    大二上學期,看完費孝通先生所寫的一本書:鄉村重建。書中有一篇文章“森林與礦坑”。費先生將傳統中國農村比喻成森林。小樹苗牢牢抓住大地,向下紮根,向上成長成大樹,為原來的大地遮風避雨。而在生命完結後,樹幹回歸大地,身軀化成養分滋潤著大地。傳統出身農村的人物也如林木,在鄉間成長,長大後即是離鄉背井功成名就,終老還是要回歸故里,回饋鄉土。近代中國農村則如同礦坑。礦場開採出有用的礦砂將其運離礦區,留下只有殘渣。當有用的礦物被採走採光,礦區只剩下無用的廢土,成為寸草不生,無鳥聲,無蟲鳴的荒涼之地。近代中國農村的人才一批一批的離開。當農村無年青人居住,當農業留不住人才,農村即如同廢棄的礦區,農業即失去生機。

    費先生的一篇文章,使我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使我人生旅途重新出發。自那時開始,我決定留在農機此領域。農業機械已不再只是一部機器,而是一種農村作業的革命。農業機械化的真實目的是要使農民不再依靠最原始的體力,使得農民得以喘息,得以解脫。使農民每天有更多的餘閒可以看書、可以欣賞藝術,得以聆聽音樂,得以有人文素養,得以有悠游歲月。在1985年代,台灣主要糧食作物已完成機械化作業,我也看到第一個心願的實現 。

    農業終究無法閉關自守,無法脫離國際競爭。台灣農業必須面對國外產品,並不是關閉自守,或是自居弱勢要求同情與補助。在1989年,開始研究如何建立亞熱帶的溫室產業。心中有份理想,希望此溫室產業能夠改變農業生產型態。台灣農業能夠走向設施生產,在較小面積下創造更多利潤,因此有更多的農地可以不再耕作,可將大地還給自然,可將多餘的田地再加以造林,使得海島上四處散落的水泥房子能為翠綠的森林所圍繞。能夠使台灣再被稱為福爾摩沙。在1994年,亞熱帶溫室的結構與環控系統總算完成。

溫室內要生產作物才能凸顯其價值,當時高單價的蝴蝶蘭即成為溫室作物的首選。只有農業經營者能有足夠的收入,才能留下年青人,農村也才有希望。經過四年的推廣,看到了蝴蝶蘭溫室栽培面積逐漸增加,但是此產業的源頭為組織培養技術,因此也需要建立組培苗的量產技術。自1998年後延伸研究至組培苗生產場的機械化與環境控制。由工程技術的推廣又引出另一主題:蘭花最佳栽培環境是什麼?例如所有有關蝴蝶蘭的報告都說此作物白日最佳溫度為28℃,夜溫為24℃。催花溫度為日溫為25℃以下,夜溫為20℃以下。但是在實際的研究觀察,發現卻不見得完全如此。為解答此問題,以植物生理學理為基礎,開始研究蘭花生理,憑藉感測技術與植物生理數學模式進行研究,再將生理資料結合原來的環境控制技術。自1998年至2004年,在此段期間是學術研究最豐富的幾年。完成的研究包括組織培養瓶的環境模式,瓶內微氣候對組培苗生長性狀的影響,還有蝴蝶蘭催花生理,文心蘭開花機制與開花品質,蘭花葉片泌露現象與灰黴病防治,蘭花葉片角度與植床上最佳擺置方向,葉片葉綠素與氮肥的非破壞性測定,蝴蝶蘭根系非破壞測定技術,與裸根苗到達海外的回復技術等。這些研究結果已推廣成為蘭花產業栽培技術。其中最大的收穫是釐清蝴蝶蘭的光合作用路徑,由生理感測證明此蘭花作物同時具有C3與CAM路徑,也可由此推估此作物最佳栽培環境。自2004年開始,這些研究結果已開始發表於國際期刊。

    高產值的作物勢必引起國際花卉產業的興趣。1998年是世界蝴蝶蘭產業重要的一年。歐洲的數家荷蘭公司與美國的Matsui公司,不約而同自此年開始進入蝴蝶蘭產業。2003年則是這兩個國家蘭花產業完成量產準備,開始快速擴展的關鍵年。這五年來,個人多次至大陸、日本、美國、歐洲參觀。看著台灣蘭花產業與國際蘭花產業逐漸脫軌,逐漸失去主導權。國外蘭花公司開始擴展,國內較大規模的公司卻反而逐漸出局。對此心中有萬般焦慮與無奈。然而所寫的文章無處可發表,再多的意見表達對決策官僚群無所影響。看著台灣蘭花產業本來可以成為雄霸世界的蘭花帝國,而今逐漸成為邊陲,成為配角。一個極有希望的產業,本來可以為農業創造更多的財富,為農村留下更多的年青人。反而逐漸淪落而停滯。自1994年投入此蘭花產業,十年的奮鬥結果然而見到此產業的變遷竟是如此。心中的沈痛無法形諸於文字或言語。原因不是原有產業界的開拓不足,根本的問題在於研究界的膚淺,官員的官僚心態,花卉服務業的自私與故步自封。而其深層原因是此產業感染了中國文化的內鬥與心機特質,加上了海島文化的近利短視。本來是一個能夠面對世界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因勇於內爭,怯於外鬥而一步一步的沉淪。最多只能維持現有的格局而無力再開拓更大的市場。

    在旗艦元年,蝴蝶蘭產業受到傳統官、學、硏的重視。然而看不到如同荷蘭學術界的分工與負責,也看不到美國以企業經營,大量生產,建立通路直接行銷式的經營方式。而是以前寄生在台灣農業界的一群人,如蝗蟲般飛撲至此蘭花產業,吸吮著此蘭花產業的膏脂,榨乾台灣農業殘餘的希望。在台南蘭花生技園區,即可看到此醜陋劇本一幕又一幕的重複演出。

  當歐洲農業學校反省著如何培養國際競爭力人才,要求學生具有以下的素質:1. 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基本學科,2.植物生理等學理,3.外國語文能力,4.國際貿易與外國文化等素養。台灣農業教育界則持續自我膨漲,仍然自命天下第一。根本的人才培育已輸在起跑點,未來台灣蘭花產業的競爭力更為艱困。

 台灣蘭花產業的基礎雄厚,具有種源、育種能力、組培苗生產技術等優勢。這些優勢是數十年奮鬥所得,因此無人可取代。擁有這些優勢的蘭園與公司可以生存,可以成就本身的事業。但是單憑這些優勢,無法成就整體產業,仍然無法建立國際性的產業。需要更多人,更多領域的人才協助,更多單位的配合。但是團隊作戰本來就非台灣產業所專長。聞風而至的官學研人物,真正瞭解此產業又願意為此產業努力又有那些人?要求這些人具有基本的職業道德都不可得。所幸此產業雖然停滯,但是基礎存在,希望也就存在。只要努力,只要堅持,未來即有希望。能夠在國際競爭下存在的蘭園與公司還是可以永續經營。只是遺憾台灣的格局,無法更多更大,無法造福更多的農民,無法以此產業為典範促使傳統農業轉型。在今後的數年,研究室不會中斷蘭花的研究與推廣。只是限於時間與機會,無法如同過去的歲月能夠全力於此產業。

    十年前,是毫無所懼的迎向挑戰,五年前看到花卉強國介入此產業,開始憂心此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2005年年初,回首過去的點點滴滴,回看曾走過的每一步,感慨著個人能力的局限。此產業需要更多研究人員投入,而真正的研究人員要具有良知與能力。台灣夠格的農業研究人員有多少?

    希望台灣蘭花產業雄霸天下,希望此產業為台灣農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為台灣農業留下生機,或許此心願已難實現。在現實世界以有限時間與有限體力從事教學、研究與推廣,自認已將體力發揮到局限。研究室的成員並未有周休二日,因為傳統農業中農民本來就没有週末、週日。學生笑稱在研究室彷彿服刑,畢業後代表服刑期滿。而老師在研究室卻是無期徒刑。教學、研究與推廣工作一向是個人實現理想之所在,而今唯有自勉求自已的心安,因為個人已盡了全力。外在的事業成敗已是另一層次。只是遺憾著理想無盡,心願難了。

     「小說原非顯史筆,寫成聊慰白髮人」。在未來歲月開始寫下個人前傳。傳記內容中也會寫出關於台灣蝴蝶蘭產業的一本書,書名是「台灣蝴蝶蘭發展史」或是「台灣蝴蝶蘭興衰史」?人要對良心負責,要對歷史負責。在此歲月中,曾經參預此蘭花產業的產官研界的每個人,更要對此蘭花產業,對台灣農業負責。寫下蝴蝶蘭產業此本書即是為此時代,為此產業留下紀錄。使後之來者得以知曉在此台灣蘭花產業發展的關鍵年代,那些人作了那些事。以此產業的演變,說明台灣農業為何走不出去國際。蘭花產業只是農業的一小部份,但是自十餘年的蘭花蘭花產業的發展演變,看到是台灣農業的一個縮影。可以用以說明台灣農業自傳統走向現代化,為何掙脫不開傳統農業的宿命。其中真實的意義如下:觀念不改變,心態不調整,再多的技術研究也是無法成就此產業。要成就個人研究容易,要成就整體蘭花產業如是艱難。

    大四那年讀完資治通鑑,研究所再讀完了王船山先生的讀通鑑論。讀通鑑論的卷末最後一段文章內容如下:”其曰「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國是在焉,民情在焉,邊防在焉,臣誼在焉,臣節在焉,士之行己以無辱者在焉,學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雖扼窮獨處,而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故曰「通」也。”

讀通鑑論最終最深所感慨是文化,是士大夫的氣節。讀通鑑論述說國家興亡,社會盛衰在於每個人在其職位上是否盡職。因而君道、國是、民情、邊防等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其根源在於讀書人的氣節,因此臣誼、臣節皆在。讀書人的尊嚴是行已而無辱,守正而不陂。

2005年年初,以過去十餘年的自身經歷加以驗證。以蘭花產業的經歷親身體驗台灣整體問題之所在。蘭花產業能否永續,是延續發展或是停滯,已不是個人所能預期,一切惟有盡其在我。除了蘭花技術的推廣研究,研究室還有許多生醫感測領域的研究項目需要投入。唯有期盼世運轉移,期望天佑台灣。僅以梁啟超先生之詩句自勉,並以此句與一齊努力的朋友共勉:

“世界有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