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首頁:守道以待時 自1995年進入蘭花產業,到了今年已超過十年。十年來,看著此產業的興起,也看到此產業面臨的討戰。近年來遭遇的產銷問題在幾年前即可預見,然而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問題發生與擴大。去年十一月初再訪荷蘭,對台灣蘭花產業的未來,以一句“塵埃落定”加以形容。有些感觸已發表於2005年網站內文章,在此再加引用。 如果以經濟發展的觀念看此國際蘭業,荷蘭已自蓄勢待發的準備階段轉為躍昇擴張的階段。也因為過度擴張引發技術銜接不足的問題。台灣蘭界則進入盤整時期。有些蘭園退出,有些蘭園加入。有些公司縮小規模,有些公司增大產量,因此台灣整體的產量與產值仍維持原有局面。在國際蘭花產業蓬勃發展之際,台灣成為邊陲地帶。在目前國際蘭花市場供需失調的情況下,台灣不是沒有機會,而是能否在未來二、三年把握此機會。 以飲食業而言,國外跨國企業的代表是麥當勞。原料、食物加工方式等由總公司擬定,並且由總公司準備上游半成品。全球各地的分店,以相同的程序完成最後成品再交由顧客。標準化的食材、標準化的作業程序,但是最後都是以最新鮮的狀態送給顧客。除了食物,麥當勞形象標榜是清潔衛生,是用餐時歡樂的氣氛。荷蘭蘭花公司從事育種、組培苗、小苗生產。以二吋苗或四吋苗送到國外各蘭園,以標準程序種出開花株,即是相同的概念。在形象標榜方面,荷蘭蘭花的宣傳是提供清潔無病毒的種苗,能夠量產而且開花整齊的產品。 台灣盛名是小吃,有珍珠紅茶,有各種中式食品,具有特色的餐廳生意興隆。而且可在台灣各地,在海外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如上海、洛杉磯等地開立分店。但是台灣飲食業就是無法建立跨國的大企業,無法推出適合世界口味的料理。台灣小吃的口味勝過麥當勞漢堡,但是只能外銷至海外中國人市場。飲食業有許多小老闆,但是沒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台灣蘭業的現況也是如此。台灣的蝴蝶蘭在國際蘭展屢次得獎,但是國際行銷就是推展不出。 農業已步入國際競爭,大多數台灣蝴蝶蘭產業仍未脫離經營小吃店的觀念。對小蘭園而言,資本不夠多、規模不夠大,因此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對蘭花公司而言,卻也擺脫不了此小本經營的概念。一些擴大規模的公司雖然溫室面積放大,員工人數增加,仍舊脫離不了往日小園子的格局,更無法擺脫依賴經驗法則的經營方式。一些到國外設廠的蘭園將台灣栽培經驗直接應用於海外不同的氣候環境,將亞熱帶溫室直接搭建於溫帶氣候區。這些現象都來自擺脫不了原來經營小吃店的心態。 面對荷蘭的興起,大陸的不確定性與美國市場的激烈挑戰,有能力外銷的台灣蘭界有兩個方式以生存:集團軍與單一結盟。 集團軍是以大公司為主題,進行計劃式的生產。此公司有能力進行研發,主動開拓市場,結合國內代工廠進行計劃生產。以品管方式控制生產過程,達到數量、品質與時程均能掌握的生產方式。在國內依品種特性建立各專業區,也依品種特性在國外建立生產基地。研究室對此理想已喊了好多年。 單一結盟是建立固定的市場,對象通常只有一、二家蘭園。在台灣種植固定的品種提供國外固定的顧客。由於對象單純,只要產品合乎對方需求,通常此市場不致於被取代。此型市場規模不大,但是利潤高,因此是一種“小而美”的生產方式。 台灣蘭業需要重新調整以面對國外的競爭。一方面現有人力素質要再提昇。一方面也要開始培育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才。沒有人才即沒有希望。新時代的人才在育種、選種方面要有昔日蘭界的耐力精神。在栽培技術方面要建立系統化的完整量產技術。在視野與胸襟方面,要具有面對國際競爭的能力與氣魄。荷蘭蘭花產業對蘭花產值的最高點設定為2008年。台灣蘭花產業必須思考如何避開其顛峰而能永續經營。 台灣蘭業的組成有小蘭園,有較大規模的蘭花公司,有工商界投資的生技公司等。未來必需擴大現有蘭花公司的規模或是結合大小蘭園以區域聯盟方式才有國際競爭力。在技術面則是依台灣各地區的自然氣候特性,選擇適合種植於該地區的品種進行栽培。以整體性、系統化的量產技術配合生產計劃送到海外生產基地。而在制度面是這些加盟的小蘭園或蘭花公司,要能夠以農企業組織方式,在開放透明的財務制度下運作。以規格化與標準化的生產方式進行分工生產。在生產流程方面要制定查核點,持續地進行品管作業。而在觀念面是要能使得參與此區域聯盟的成員有共同的理想,有著共同的信念。因此在建立此區域聯盟之前,必須調整經營生產的理念,持續的提昇生產技術。技術的提昇則自基本原理的學習開始。經營理念則需要不斷地溝通以建立經營團隊。團隊的建立需要時間,建立的基礎即是自人才培育開始。 要能提昇國際競爭力,要能夠在現有基礎下整合原來的優勢,要能顧及小蘭園與蘭花公司的生存與永續經營,唯有以區域聯盟或是擴大現有公司的規模,採取企業經營運作方式。而農企業公司的成功條件,不僅要提昇生產技術,要維持品種優勢,還要有制度與人才。而其根本面是人心觀念的調整改變。這種調整改變需要努力,更需要時間。只是在國際快速競爭下台灣蘭業還有多少時間? 對台灣農業而言,集團式作戰幾乎未曾發生,以後是否有此機會,只有等待奇蹟。對一個人而言,其個性決定其命運。其胸襟氣度有多大,學問就有多大。產業是眾人所共同建立,其命運也如此。對台灣農業而言,此產業中的人物胸襟、氣度、見識共同決定此產業的規模,也決定此產業的命運。 今年到荷蘭,一個新興1.0公頃左右的蝴蝶蘭蘭園,經營者是一對兄弟。兄長負責生產與研究,弟弟負責行銷。哥哥的學歷是二年制技術學院。和他的討論中,他頻頻以作物生理知識如氣孔開閉,固碳路徑等討論他對栽培蝴蝶蘭的發現。荷蘭與台灣的不同點是什麼?由一些荷蘭蘭園的小故事或由台灣花卉相關學術研討會的內容即可看到。而根本的不同則由心態開始:有沒有認真做事。 台灣蝴蝶蘭產業需要重新培養人才,但是人才培育無法速成。在我研究室的三大領域:溫室結構與環控、蘭花量產生理、與組織培養苗量產工程,已面臨無人傳承的遺憾。學生的研究方向朝向生物電學與生醫感測,因為也唯有這些此研究領域,學生才有就業機會。十年的奮鬥,要成就個人容易,要成就產業卻已力不從心,也到了應該自我調整的時期。 在此產業奮鬥了十年,有許多未了的心願。對此蘭花產業並未放棄,只是必須沉潛。自熱熱鬧鬧的各項活動中退出,重心回到學術研究,回到人才的培育與訓練。對蝴蝶蘭產業而言,努力的目標仍是維持台灣的競爭力。為一些小而美的蘭園提供具體可用的生產技術,為他們尋找國外的行銷市場。對蘭花產業的總結評語是需要人才,需要真正瞭解此產業本質又有行動力的人才。 一個研究室再如何努力,也無法對抗一個花卉產業大國。一個人再努力也受限於有限的體力與有限的時間。研究室能夠做到的自我調整即是致力學術研究,自人才培育再開始。 唐史中記載白居易自述其心志如下:「大丈夫,所守則道,所待則時」。今日之時局也是如此。人才培育是產業的根本。台灣蘭花產業的再出發就從當下開始,以今日的努力以期盼於未來。 “守道以待時”是最深的感觸,以此與大家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