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週到台北參加台灣經濟研究院舉辦的計畫審查會。有位委員質疑,計畫中的穀物加工設備題目標稱智能,內容卻看不到智能之意義。這時一位農業官員義正嚴詞,聲嘶力挺的發表一番何謂智慧農業4.0的言論,其發言內容如下:〝智慧農業4.0當然與工業4.0不同。工業4.0是由1.0、2.0、3.0進步發展而來,而本會認為不論是農業1.0,農業1.5,或是農業0.5,不管其智能成份,只要對於農業有利,都稱為智慧農業4.0〞。
不知從何年開始,中央級農業官員對於自身負責的農業失去了信心,一定要將農業連結先進時髦的名詞,以顯示農業之偉大。一但發現,無法將現今的農業與這種時髦名詞相連接,只好拼命自我解釋,用來自我安慰而不是說服別人。
以〝植物工廠〞為例,先將此名詞吹噓成超英趕美的偉大技術,在發現沒有產業,沒有產值之後,連忙將傳統溫室、簡易設施都歸類吹噓成植物工廠。
再以農業生技為例,先將此名詞宣傳成農業救星,但是數年後發現沒有可用的技術,沒有具體產業。只好將水稻、烏龍茶、設施與農機具等都套入農業生技的範圍。宣稱只要是生物,只要是農業資材,通通可稱為農業生技。
智慧農業4.0不也是如此嗎?工業4.0是由機械化、製程化、自動化之後,再以資訊化加以連接提昇為4.0領域,並非一蹴即成。台灣農業的發展有些已機械化(如水稻、雜糧),有些已有部分資訊化(如蘭花),有些已達到自動化(畜產)。但是還有許多產業,尚未達到可直接升級至4.0。對於農業發展而言,這沒有可丟臉之處。只要選定值得發展的產業,依其發展階段,參考工業發展的路程逐漸發展。也許時間較長,步伐較慢,但是可以逐漸的升級。
中央層級的農業官員,為了虛榮,為了面子,硬是往自己臉上貼金,高喊〝農業4.0〞,〝智慧農業〞之口號。直到發現工業4.0的真正內涵,只有硬加解釋,自己對於”農業4.0”喊出〝不論現況是0.5、1.0或是1.5,只要對農業有幫助通通可以稱為智慧農業4.0〞。按此邏輯,所有農業計畫,不論是老農年金、休耕補貼、檳榔園廢耕等等,通通可以稱為農業4.0。
從事農業沒有見不得人,沒有不光彩,在烈日下流下汗水,為台灣人民供應糧食,為台灣生態守護環境。堂堂正正的工作,因此務農沒有見不得人。然而在自卑心態之下,先找個尖端先進的名詞加以攀附,再自我解釋,再自我安慰,再自欺欺人,此種天龍國官僚心態,才是台灣農業無法進步之根本原因。當其他產業看到智慧農業4.0的說法,只有瞠目結舌,笑在心理。天龍國農業官員深怕被外看不起,因此搬弄名詞定義以自欺自娛,反而更被看不起。這種現象,只能稱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