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人文關懷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無官御史台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讀書、求學、做學問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讀書、求學、做學問此三個名詞,看似相同。如果深思其意義,其實有極大的差別。

讀書,其動詞是閱讀,其名詞是書本。因此只要打開一本書加以閱讀其文字。此動作即是讀書。書是書本,是裝訂成冊,一頁接續一頁的文字與圖形。求學代表一個人在學校的時光,九年國民教育即是在小學的六年與中學三年。十二年義務教育則是增加高中三年。當然也有所謂的自學或不用上學,憑著自我教育或家庭教育加以學習。

做學問是個廣義的名詞。如果學問是來自書本,那麼讀書代表做學問。如果到學校接受老師教學,研讀教科書,那麼上學即是做學問的一環。但是只有讀書、只有上學、並不代表做學問。

在高中之前,教學內容大同小異,而學問之分岐是自大學科系開始。因此大學教育與做學問之相關性最高。雖然也有不經大學教育而自學成功者,例如古人無大學教育也能成為學問家。但是現今社會,不經大學教育而能自行做學問者其機率已是不高。因此就大學科系以討論做學問。

人類成立大學,推廣大學教育是為了延續人類的文化而成立。二次大戰之後,一些所謂科技大學、醫學大學、外語大學、工程大學等,其名稱有大學兩字,但是其本質是以專業技能為主,如此已經逐漸失去人類成立大學之精神。

大學由不同科系組成,科系之英文是Department,其原意即是部門。而各學院的英文名稱collegeInstitute,其原意也只是機關。而大學之英文是University,是由Universal轉換而來。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其研究對象是各學術領域中的分工最細微之主題,但是博士學位 英文卻是 Doctor of Philosophy。這種似乎矛盾之名辭卻是隱含著做學問之根本智慧。因此要討論做學問就可由大學教育說起。

1.      大學是藉由不同科系之交流培育通才。

2.      只有研究單一科系之學問,只能是狹而深的專才,容易下落變成技術人員。只有通過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的相互扶扶,才能成就大師。

3.      大學教育是人類做學問的入門教育,是做學問的基礎教育,因此一個人的成就不會因科系所限制。

4.      大學教育與研究所教育之可貴是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之師長與朋友。師友之道是大學之無形資產。所謂遠端教學,視訊教學那是助緣,不是正道。

再由大學科系之組成以討論學問之本質。大學教育之內涵以三大部門組合而成: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再分成理論部門與應用部門。

人文學問有文字學、歷史、哲學。而相關之考古,人類學、語言學、圖書館學等學系為輔助學系,人文教育共同精隨即是文、史、哲三學問能夠相通。無論是那一科系為出發點,有成就者必定兼通文、史、哲。

社會科學可再分成法商兩部門。法學只是代稱,其內容又有政治、法律、國政等科系。商學有國貿、財金、金融、經濟學等科系。

自然科學之基礎學問往往再區隔成生命科學院與理學院。理學院之基本學科則是人類文化中最基本的數學,物理與化學。當然統計,資訊與大氣科學、地質、地理學也都出現於理學院,心理學系亦然。

自然科學之應用學門有接近生物之醫學院與農學院。工程應用科學有土木、機械、化工、與電機。更由此衍生更多精細之工程科系,例如車輛、石油、造船與航空。也有將工程領域加以綜合而成另有其應用對象之環工,醫工與農業工程系。

在二十一世紀,隨著科系分工愈加精細。隨著科技大學,工業大學等學制引入大學教育,大學教育已逐漸失去了培育通才之精神。因此近年來,台灣高喊通識教育,但這也是凸顯誤解大學教育之本質。

大學教育之可貴不是訓練狹而深,專職分工之人才。因為這是技職教育於之任務。大學教育是藉由循序並進之方式,教導學生做學問之方法。以工程教育為例,有大學共同科目,有工程教育基礎科目,有各科系專業科目,最後才有自由選修科目。這種教育方式即是在循序研讀不同學門必修課程中,訓練出做學問之方法。日後再面臨本身科系未曾授課之學科,也可自學、也可接受訓練。因此大學所謂通才教育之根本意義,當然不是為了培養狹而深之學術技能,因而拒絕修習其他課程。也不是教出樣樣通,樣樣鬆之無用之徒。大學之道是訓練一個學生有其科系之專業能力,又具有學習不同知識之學習能力。一個大學畢業生,四年制教育給予一定的專業能力,此專業是其進入社會之基礎,但是並不是限制此學生只能從事原來科系之專業。因為在四年教育之中,他的訓練已包括如何自我學習。

由大學生至研究生,或是進入社會就職,就可發現大學四年所學仍然不足,必須學習其他領域才可大,才可遠,才可久。不同科系的相關已有太多案例可言。工程之機電整合即是連結機械與電機。生物多樣性,不光只是植物與動物,還需要考慮生態、微生物、氣候、地形、地質學等。如果生醫工程人員對生命本質,對於人體生理無認識,如何成就此生醫工程。如果歷史學者對於物理,化學之基本理論完全不知,如何判別古籍記載之真偽。如果社會學者對於自身社會之文化不瞭解,那只有橫加引用國外理論直接套用於當今社會現象。自大學畢業,不論接續研究所或是直接就業,其一生之格局即在於此人能否觸類旁通。而其做學問之學習能力,就是在四年大學之中循序漸進,逐步養成。

討論大學教育之後,再由一個人一生的求知與求學歷程,討論讀書,求學與做學問三名詞之真意。

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可以自胎教算起。出生之後其耳濡目染就是父母與兄姊之家庭教育。生長環境的影響感染也是直接性。生長環境可以說是周遭鄰居,社區的小環境,當然也包括一生所屬之當下社會大環境。

進入小學至高中,那是一系列的義務教育。而自高中畢業,每個人有不同的際遇與學習途經。進入社會直接就業,則是最早受到社會環境之影響。進入研究所,就是一路直到博士學位,最後也是必須踏入社會。而離開學校之後,就是自我教育,終身學習之開始。是否願意持續學習,有否能力持續學習,這正是做學問之考驗。

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訊息的來源包括職場的同事,上司或老闆。包括各種媒體與名嘴發出的訊息。包括社會各界流行的八卦消息。但是在各種紛亂之資訊之中,讀書更加可貴。書本中知識內容不會變動,只要願意就可手可得。因此最容易進行的求知行為就是閱讀,就是看書。一本書自創立成冊之後,其知識就是以白紙黑字附加圖表,一頁接一頁裝訂成冊,提供人類固定之知識。一本書的內容可以給無數人分享。更多人看此書,此書內容不會變少。很少人 看這本書,書本內容不會增加。沒有人看這本書,書本內容不會消失。書籍就是在人類文明史上擔任此種恆定的知識提供者。因此讀書此行為是最容易的求知,最容易進入做學問之途徑。

除了讀書之外,有沒有比讀書更高的境界,可以得到知識,得到真理?

在學問達到一定的火候,讀書人可以從社會上的人事應對以得到學問,以得到知識。因此古籍有言世事洞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更高的境界是自大自然、自宇宙萬物體悟更深之學理。金庸筆下的郭靖,在華山論劍之前看到華山古道的十二株大龍藤樹幹,由樹幹的夭驕多節,可以自己創出一套古拙雄偉之拳法。這即是由大自然學習領悟學問。

因此做學問是甚麼?多數人的做學問是自離開學校才開始,因此做學問沒有科系限制。其前提是先對自己科系的專業加以好好研讀。在大學時代,修習一堆不同的領域之學科而忽略自己的科系專業,這根本不是通才之學,因為失去了磨練循序漸 進做學問能力之機會。另一種極端則在大學時代只修習本系之學科,毫不探討別人的領域。這是故步自封,自我受限。

一個人認真做學問,就不受自己科系之侷限,可以依個人之機緣,逐次修研不同的學問。但是其第一步,就是先讀好自己的科目之專業。

人生之道有三:做人、做事、做學問。學問與事業之相關性則是另一種論述。作人與做學問並不是絕對二分,而是以做人之道輔佐為學。因為胸襟寬廣,學問才能寬廣。有真性情才有真學問。有真摯性情,才能分別書本內容其訊息之真偽。有真性情,對社會芸芸眾生之所做所為才不會隨波逐流,因而才能知曉何者為真,何者為假。胸襟不開闊,爭強好勝,學問格局即無法為之

射鵰英雄傳中周伯通的一席話師哥(王重陽)當年說我學武的天資聰明,又是樂此不疲。可是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襟,就算是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項之境。這段文字之字裡行間看似一則故事。又有多少讀者能夠自此武俠文學中領悟其中之表達真義?

在做學問的路途,有著最難的抉擇。在理想面,有無窮的學問可以追求。在現實面,每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扣除工作、休息、飲食等時間,每天所剩之空閒又有多少?要從何學習才不致於顧此而失彼?因此做學問需要有良師益友。在此,師友之道是如是重要。只有同行共修之朋友,可以相輔相成。也只有明師,才能夠適時的指導指引後學。

因此,唯有偉大的人格,能發出偉大之心願做大學問。而又能自學術中開拓胸襟,再由寬廣的胸襟以增進學問。自己走過做學問的艱苦路,又能再回首提攜後進,這才是為人為學,相融合一之人生大道。也是做學問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