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人文關懷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無官御史台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求學、進入職場與問題探討 ─ 與高中生的訪談

 

國立中興大學 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陳加忠

 
 

前言

20052月,有兩名台中女中二年級的學生到我的研究室進行訪問。此項工作是她們學校的作業。在執行此項課業時,兩名學生都是十分認真有禮。由事先的聯繫與敲定時間、以E-mail先行通知、訪談問題、訪問後的文章整理等等,都可以看到她們的用心。

在今年下半年由於調養身體,無法如同以往緊湊的安排許多行程與處理事務,每日強迫自己停下工作使心境放鬆。偶在書架上取下此份訪問報告,決定重新整理裡面的內容。此訪談報告可以代表我兩年前的心境。對於現在的高中學生與大學生在選擇科系與決定未來職場或許有參考價值,因此重新整理並更正一些打字的錯字,也儘量保持當時訪談時口語化的文字。以此篇文章作為我人生旅途的一段記錄。

20052月來訪的倆位:朱同學與李同學,如今應該已是大學生,也在此祝福她們兩位有著豐碩的大學生活。

訪談內容共有三部份:一、求學經驗,二、進入職場,三、相關問題與探討。

.求學經驗

一、請您簡述求學的生長歷程

從很早開始我就很想寫傳記,因為有些東西不寫的話,會慢慢忘掉。以前我一個人看電影,看到其中主角忙碌的樣子,一直懷疑真的會有一個人每天唸書做事,會把行程排的滿滿的。真的會有人忙成這樣嗎?等到我讀完研究所出來工作以後,事情一忙竟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把事情一件件記下來真的會忘掉。所以這一個問題的回答大概就像是我的前傳。一般人寫傳記,都是從他有記憶以來寫到他生命晚年。三十歲以前叫前傳,就是他的求學經過。再來他會寫從三十歲到五、六十歲,他一生工作的歷程,這是傳記主要部份。最後再到他晚年,六十五歲退休以後再動手寫下完整傳記。不過一般而言,他最好的傳記都是在晚年寫成。他會非常感慨,因為夕陽無限好。

再來你們問我求學經過,我覺得我很幸運,我是我們班中最晚到國外念書的,因為當年我們都說先讀完高中與大學,服兵役,再到國外念書。而我是在台灣唸研究所,再服兵役,先工作三年,再去國外念書。反而變成我是我們班最早拿到博士學位。其中一項原因是因為我高中大學沒有耽誤過。另一個原因就是我比人家早一年入學。而小時候是在紛亂下成長,讀的是鄉下國小、鄉下國中、再來就是台中一中,然後再到台大,讀大學與研究所,總共六年,因此求學生涯很單純。

二、成長過程中影響最深的人

對我來說,影響最大就是父親,我在我的網站上留下他的生平記事。我想我們家族應該算是一個傳奇,也在許多祖先的身上都發生過一些事蹟,我家族比較特別,因為我們家有所謂的傳統,有祖先留下的誓言。許多關於我們家所有的歷史都是口述,在以前的時代,一代傳給一代的。為什麼只能口述,因為以前的時代話是不能隨便說出來的,只是父傳子,代代留下紀錄。影響我最大的就是我父親。

我是陳家的第九代子孫,我一直想把父親的傳記寫下來,也包括我的家族。我的家族有很多的傳奇,但這並不代表我的家族有多偉大。我家族的經歷是代表漢人到這塊土地上三百年來的變遷。

三、在您一生當中您最感激的人?為什麼?

我的指導教授Bob. Gustafson,美國人。在台灣我發現很少有這種胸襟的人。因為在台灣有一種很壞的慣例,你這個學生,我會給你機會唸二到三年的研究所。你畢業後,就好像我對你沒有什麼義務一樣再也如陌生人。當初我很急著要回來,但一般說來要讀完博士,除了修課加上研究、實驗,通常要花個五年到七年的時間,但這並不是法律規範的,而是看你的心智、技術有沒有達到那一種境界。但是我的指導教授不限制我要讀幾年。我的指導教授不會在你的面前誇獎你,但他會在背後告訴別人:「我有一個很傑出的學生」。他對我們學生的幫忙是不會讓我們知道的。比方幾年以後,我到美國開會,我很順利的得到許多機會,這時我才知道他不斷地在培養我們。我發現一個精神很相同,因為他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但他沒有忘懷瑞典此國家。他祖父是瑞典人,他爸爸在美國出生又回去瑞典娶他媽媽。瑞典為什麼那麼強,就是他們有尋根的觀念。

我就學的時候,我指導教授對我十分照顧,當時我只能先申請兩年的留學時間,所以他寫了封信給我台灣的主管,證明我還在求學,需要再延長期限。他上面只寫著:「我不需要告訴這位學生必須做什麼事情,他早就知道該做什麼!」。當他要到另一州立大學去擔任系主任時,他也希望帶著我過去。但是我告訴他我要回台灣。他問我,台灣的學術領域那麼窄,我為何還想回台灣呢?於是我告訴他德佛札克的故事。在我求學的路上,對我影響最大也是我最感激的人就是我的指導教授了!

四、影響您一生最大的一本書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這本書給我很大的震撼,費孝通先生他在社會科學學術領域沒有很深的成就,他一生的理想就是重建農村。他並沒有做到,並不是他的能力不及,而是他所生在的環境。我最感動的是他那本書內描述的森林與礦渣,我很感動那句話。我生長在農村,一直在思考農村為什麼一直往下,然而很多人告訴我,那是因為農村經濟不好。其實我認為真正的原因跟教育有關:農村沒有人才。而農村沒有人才,是因為農村的小孩通常離開農村設法賺錢而不再返回農村,不再關懷農村。就業有機會唸書,也缺少一個關懷回饋農村的志向。教育的重要性是什麼?就用美國的例子來講,白人在社會上很有優越感,認為黑人本來天生就笨,所以白人統治黑人本來就天經地義。但黑人慢慢用實力證明,我為什麼笨,是因為我沒機會受教育,假使我受教育,那我一定可以表現的跟你一樣傑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部份黑人是自暴自棄,但真的有一部份的黑人是這樣上來,他已經證明了一件事,世界的人種是一樣聰明,是看你有沒有讓他受更好的教育。

假使農村的人都很笨,就永遠沒有人才。中國歷史上自科舉開始到清朝的最後一個狀元,這些狀元出自何處?美國人替中國文化做研究,中國從開科舉以來,三千多名狀元有百分之八十前三代沒唸過書。這就又證明了一件事:每個人的資質是相同的,只是看他有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中國農村從1910年代沒有進步反而更糟了。他們發現現代的讀書人和以前的讀書人不太一樣,以前很有名的讀書人,他們享大名、中狀元、當宰相,但是他們晚年都回鄉下。為什麼?以范仲淹的義田為例,他用退休金買土地並不是自己使用,而是用來開辦學校,幫助需要幫助的鄉親,換言之就是獎學金。中國以前就如同上述的歷史記載,好的人從鄉下出去然後再回饋鄉下,鄉下不斷的培育人才。但民國以後大家觀念改變,好的人才到都市賺錢不想再回到鄉下,鄉下並不是沒有聰明的人,聰明人被一批一批挖到都市,然而只剩下比較不聰明的。這個現象到了民國四十年代之後,中國鄉村的菁英被挖掘至都市;內地被挖到沿海;中國菁英被挖到國外。新儒家唐君毅先生更提到中國近代菁英從農村流到都市;從中國內地流到沿海;從中國流到國外,中國人才流失如此嚴重。首先衰微是鄉間,台灣不也是如此。我國小的作文題目常是我的志願。我寫下的文章內容一定是要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工程師,原因很簡單,就是不要再下田,不要如此辛苦,要好好賺錢。但是由於這本書的關係。我在大學之後,仍是留在農機此科系。這本書所寫的,對我影響很大。

五、影響您最深的一個小故事,和它裡面所帶給您的啟示?

一個叫德佛札克(Dvořák)的人,他是一位捷克的音樂家,我在美國看過他的傳記。他到維也納求學時,他的老師告訴他:「你現在既然已經拿到了音樂的學位,你那麼優秀,請你留在維也納,因為你們捷克是一個完全沒有音樂的地方,你現在回去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讓你發揮」。他告訴老師:「真正的音樂,人類最美的精神在於沒有國界,也沒有所謂人種之分別,我一定要把捷克的民族音樂結合在偉大的交響曲中」。他做到了。後來美國紐約交響樂團請他去美國,因為他出名了。他把黑人的音樂和交響曲結合起來,震撼了所有音樂界的人。那就是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他一輩子最後完成的是第七號交響曲,將捷克民謠融入交響樂。他證明了一件事,偉大的精神與靈魂沒有國界。捷克雖然小,但是有我在,我一定可以提升整個捷克。

六、如何增加求學動機

有的人一生理想就是當公務員,也有人一生的理想就是當位醫生,我覺得都很好,有自己的目標理想都是很不錯的。每個人的求學動機其實不太一樣,像我們以前鄉下,你不讀書將來的出路就只有種田,而我們唯一能突破貧窮就是讀書。而我的求學動機大概就是由於我父母親對我的期望,這個想法也一直延續到我拿到了博士學位。當初的想法就是希望能一直讀書讀上去。回台灣後我就在想,拿到博士學位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只是為了回來當個教授教書嗎?

教宗曾經說過一段故事。有天教宗坐車進入波蘭看到一座教堂的尖塔,他要司機開車前往,看到一群人正在蓋教堂,個個滿身大汗。有個人表情痛苦,很不快樂。教宗問他原因,他不耐煩的回答:「你沒有看到我渾身大汗,搬著這些沉重的磚石?」。第二個人面無表情、沉默寡言,教宗向前問候,此人平平淡淡的回答:「這是一份工作,我做這種工作為了養活一家人。」。第三個人神色愉快忙上忙下,表情十分快活。教宗問他原因,他說:「我小時候聽祖母說過上教堂、唱聖歌,全村大小相聚在一起的故事,今天我可以為全村蓋一座大家可以在一起活動的教堂,我覺得這項工作十分有意義。」

我現在還算是仍然在求學,但現在求學動機的想法跟當初的動機就有點不一樣了。最初是為了興趣,現在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理想與成就感。究竟我還必須讀哪些書才能實踐我的理想呢?例如為了蘭花的生產技術,雖然我不是學植物學,但是我自己有興趣研究此學問,關於此學問我也能算是個在蘭花研究領域能夠有領先地位的人。有人很困惑,為何工程背景的人去研究此蘭花生產技術。我的想法是台灣需要這門學問!但是沒有人能告訴我怎麼種蘭花,我只好自己研究,再告訴農民。

我的求學過程中,一方面是認為讀書可以幫助就業,一方面認為這是我實現理想的機會。讀書的背後就有一個力量在支持著,因此讀書也就可以成為興趣。

七、您對目前考試制度的看法?

以前我們是採聯考的方式,雖然它很殘酷,但我認為是最公平的。像現在的多元入學方案,家裡較富有的小孩在申請大學時,不就都可以把光碟、資料夾請別人弄好交出來嗎?身為甄選的評審教授,我們一看就知道這不太可能是一個高中生所編輯,就算有此能力也沒有這些時間。譬如說一位高中生自稱對青蛙很有研究,於是拍了很多相片,找尋很多資料,做成厚厚的應徵資料,這些資料都是要花錢花時間。也就是說在這方面而言,較富有的人是占了極大便宜的。所以像過去聯考這種一戰定生死,雖然殘酷,但我認為是最公平的。

八、您在求學過程中曾遇到何種挫折呢?如何克服?

其實當時我所遇到最大挫折就是三餐吃不飽。你們現在很難想像吧!就連我兒子這一代也很難想像。當時看著人家的午餐都是滿滿一盒白米飯,而自己的卻那麼少,是蕃薯簽混著飯粒,心中難過,真的有挫折。除此之外沒遇到什麼挫折了,我一路上國中、高中、大學就這樣一路讀上來。

九、求學過程中的特殊經歷?

最特殊的經歷是得到中美基金獎學金。這份獎學金來自美國政府,提供名額自台灣挑選出人選到美國讀書。我所以會得到此機會是因為平時不斷進行研究,寫了不少論文而被選上,這也是我人生的轉捩點。因此我得到此機會能夠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就讀。同樣的特殊經歷也在此明尼蘇達大學的求學過程發生。因為我在台灣的碩士學位,美國學校不承認,因此我重新開始。我的指導教授同意我直攻博士,我才有機會可以以兩年八個月的時間取得博士學位。那段時間實在辛苦,但是我實現了對父親的承諾。

 

.進入職場

一、如何從工作中得到樂趣?

工作成為實現理想的地方,如此工作就有意義,也不會感到辛苦。例如我現在的工作有三方面:教學、推廣與研究。三項工作都要兼顧,時間被占的滿滿地,但是三項工作都有其意義。對學生、對農民都有幫助,就不會覺得辛苦。

在工作上,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更努力於這個工作。在台北有一群殘障者,他們與其他的殘障人士不一樣,他們不是坐著輪椅到處去刮風賣彩券的,而是坐在座位上,憑著自己的工夫,做出蘭花的組織培養,然後再銷售到市面上。對於這些人我感到相當佩服,我協助他們發展技術,希望的是那些殘障朋友也能做出高科技的東西。他們也是有尊嚴的一群人,而非在路旁看著別人的臉色,賣著彩券的人。所以我認為政府更應該做的是要給這些朋友多一點的培訓,使他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賺錢,而不是活在屈辱中賺錢。對於這些人我感到相當的欣慰,沒想到我自己修習的蘭花培養技術,也能造福這些人,因此我認為工作中最大的樂趣便是成就感了!

二、如何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忙於工作就有可能忽略了家庭活動,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將家庭活動與工作結合,例如我的小孩都喜歡蘭花,也能支持我常常在外頭為蘭花產業奔波。

三、請簡述台灣農業之國際競爭力。

實際上,台灣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根本不強。農產品要有國際競爭力,品質要好,成本要低,要安全衛生,台灣農產品具備此條件並不多。蘭花產業算是最有競爭力的農產品,但是農產品也需要由農民種出來。台灣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根本問題是人才不足,因為缺乏競爭力,好的人才不願意投入農業,農業缺乏人才,更沒有競爭力,因此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四、請問台灣蘭花產業與國際間的比較?

台灣蘭花產業的優點是具有豐富的品種,有勤奮的蘭農,有多年的栽培經驗。但是也有缺點,缺乏大量生產、品質管理的觀念。在國際市場通盤考量上,視野都不夠,語文溝通能力還不行。

或許你會問,為何荷蘭這小小的國家,國家的農業競爭力會如此強大?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出在教育體系之不同。我們的教育體系很早就開始分化,使得許多沒有足夠基本知識的人一下子就接觸專一化的訓練,為什麼這樣不好呢?因為當你這門行業做一段日子之後,你發現它並不適合你時,你想重新來過,很抱歉起必須要從這行業的最基層開始做起,那你花的時間是比別人多很多的。先廣博然後精深,基礎打穩了,要做什麼便容易了。

五、科技與產業結合之重要性與必要性

科技與科學並不相同。科學可以是基本研究,例如物理、化學、數學、天文學、地質學等,也可以是工程或醫學。但是科學是指科學技術,將科學原理應用在實用技術。所以科技一直要與產業結合,以科學技術協助產業進步,幫助產業提昇生產技術,提高品質,降低成本。產品得到利潤,也可以將賺到的錢回饋給科技研究,使得研究人員具有更多的經費進行研究,開發更新技術,成為一種良性循環。

六、政府制度對產業的影響

可以由兩個國家加以說明:

美國是資本主義起家,因此政府不干涉產業,只是訂出基本法規,例如勞工保障、環境保護、區域規劃等。而企業自行決定研究方向與經營方式。此種方式十分自由,但是剛起步時往往因為漫無方向而導致企業失敗,導致國家資源的浪費。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只要步上軌道,力量則十分強大。

日本是採取由上而下的領導方式,由中央政府通產省(約等於我們的經濟部)訂大方向,以指導企業往此方面發展,也由此訂定許多獎勵制度鼓勵產業。這個方法在1990年之前十分成功。但是此方法的前提是中央政府內要有全國最優秀的人才擔任領導。在1990年後,日本公務機關公務員素質已無法領導產業,此種由上而下的指導方式開始瓦解。這是日本經濟至今無法再起的根本原因。

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式不是只建立制度,還要自培養人才開始。有好的人才進入政府與企業,國家自然強大。美國自雷根時代就開始從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在柯林頓時代已看到效果。

七、未來的熱門科系與未來熱門產業各為何?

在二十世紀學術界走向分工,例如我以前的科系是由機械系分支的農業機械系。自機械系分支還有造船、航空、兵器、鐵道等科系。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則要求重新整合,科系重新整併再重新出發。例如中興大學的植物系與動物系就重新合併為生命科學系。

因此未來的熱門科系是什麼?並不是那些特定的科系。在以後的職場不是比賽誰學的最專最精,而是比賽哪些人學習最快。不可能在大學四年就將一生需要的工作能力全部學會,而是要打好基礎,以後面對工作挑戰時能夠很快的學習。

熱門科系的相對是冷門科系。台灣大學教育界有許多科系其必修學科過份專精,教學內容又是過分陳舊。有些科系畢業大批學生,而社會上需要的人數又不多,造成學生就業學非所用的浪費。這些科系除非有特殊興趣,否則就沒有必要加以就讀。

八、未來生物科技的產業走向

台灣生物科技的研究已經失去了方向,無所不研究反而失去了發展重點。台灣原來的研究人員並不多,不可能對生物科技的主題全面兼顧。設立太多科系反而培養不出好學生。全部都要反而一個都要不到。生物科技是用以幫助原來產業提昇技術水準,而不可能單獨成立一個產業。例如台灣沒有球根花卉產業,成立球根基因轉植的公司也終究無處發揮。台灣生命科學的應用領域最強的是醫學而不是農業,因此未來生物科技的產業走向應該是生技醫療產業。

九、給後來繼學者的建議

我很喜歡莊子逍遙遊篇的一段話「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如果基礎不打好,就不可能有紮實的學問。高中的學科都是基礎教育,因此數學、物理、化學、英文等基礎科目一定要打好基礎。進入大學之後有更多書本要加強,包括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例如經濟、統計學等)。只有紮好基礎,未來才有發展的空間。

 

Ⅲ相關問題與探討

一、請問教授您曾有過研究失敗的例子嗎?當時如何調整?

當然有過。試驗失敗了就開始尋找原因,是理論不對,試驗步驟不對還是用錯方法。有時此次失敗反而又成為下一次研究試驗的開始。舉個例子來說好了,這是最近在做的例子之ㄧ:電磁波對芽菜的影響的實驗。

這個實驗主要是為了測驗電磁波對生物的影響性,在之前我所用的植物是水稻,但是卻發現實驗的結果顯示電磁波對它的影響實在太小,根本沒有結果可言。後來換了許多種植物,發現豆芽菜最適合。當然之前幾次做的實驗就算是失敗了。那時也不會一開始就知道必須用豆芽菜效果才會明顯(因為芽菜它的分生組織集中於頂端,而且對於週遭環境的敏感度也相當高),所以失敗了,我們就得記取此實驗經驗,再做個兩次、三次,下一次就會更好。

二、可否請教授更詳細說明此實驗的流程?

我們利用大哥大接收器來接收來自手機通訊的電磁波,實驗電磁波對生物體是否有影響。根據此實驗,電磁波明顯的是對植物有影響的,也就代表對人體一定也有不小影響。當初在實驗時,在電磁波正下方的芽菜捲曲程度反而比距離較遠的小,當下其實我也很納悶,實驗反覆做的許多次,實驗結果依然相同。後來實驗室進口了一只量測電磁波的儀器,才發現原來遠邊的強度竟比正下方的方向強。後來才發現原因,原來電磁波也會反射,他從燈罩中反射,抵銷了部份強度才會使得正下方的強度變弱。所以實驗真的不是只做一次、兩次便可求得,而是必須靠著耐心與毅力。順便告訴你們,手機千萬不要連續通話三十分鐘以上,否則就像你們剛剛所看到的豆芽菜一般,整個人的身體都變的不好。

三、請問教授您在就業時遇到瓶頸是如何突破障礙的?

就業時的瓶頸主要是來自研究工作的不順利,而且要想辦法克服。這時候以前讀過的哲學對於研究工作幫助極大。例如我很喜歡黑格爾的正、反、合辯證哲學。一件事,一個理論,一個研究,自正、反方等不同的方向加以考量。因為由不同角度看問題,因此反而知道每個方法的優缺點。把所有的方法都加以思索之後,往往可以綜合其特點,得到解決的方法,這也是「正、反、合」的合。中國佛教華嚴宗也有這種概念「處處圓融,處處無礙」。

四、請您介紹您曾做過最深刻的案例。

在十幾年的研究生涯中成功的案例相當多,無法比較哪一項研究最成功。因此就談談最近成功的案例:蘭花附水草輸美溫室的設計。

台灣從事蝴蝶蘭的品種改良是世界知名的,外銷美國數量有數百萬株。外銷時要裸根處理,由於拔除水草時容易傷害根部,因此蘭界一直希望美國同意蝴蝶蘭附帶水草介質銷售美國。在20039月美方突然同意此要求,但是訂出規則,台灣的溫室要加裝防蟲網與其他設備,能夠阻擋美國檢疫名單上的昆蟲進入溫室,經美國檢查合格才可以附帶水草輸美。美國官方認為要兩年以上台灣才有可能成功。我的研究室在9月下旬接到此任務,在10月上旬完成基本研究,11月開始在蘭花溫室進行試驗,12月初宣布技術開發完成。有六家蘭園依據此施工技術改裝溫室。20042月中旬,美國官員到台灣檢查結果宣佈通過,而且承認台灣溫室工業水準高於美國,因此以後檢查工作由台灣官方檢查即可。台灣的蘭園經過一年的種植,在20051月,第一批附水草的蝴蝶蘭已順利送到了美國。此計劃在一開始,不但美方不相信台灣有此能力,台灣也有許多人高論這是不可能,在旁說風涼話。但是事實證明我們有能力克服這些技術挑戰。後來美方果然派人來台,他們視察後發現台灣整體的品質照顧真的不是其他國家包括美國自己所能比擬的,自此以後美國便把這項檢查責任完全的交給我們自己來品管。因為他們認為,就算是美國也絕做不出如此好的效果。對於這件成就,我感到非常的驕傲,台灣有如此令人稱羨的一天。

五、如果今年再給您一次機會,您仍會選擇這門科系嗎?為什麼?

以前就讀的農機系已不存在了,而且人生無法重來,因此無法正確的回答。但是如果能夠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工程學系,還是會在大學時代努力進修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

六、請問農業生產技術與生物科技技術有什麼相異之處嗎?

農業生產技術是直接利用動植物的器官,例如動物的肉品、牛奶、雞蛋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基因改造則自細胞內部的DNA著手,在應用技術上有所不同。基因改造的動植物細胞應用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進行細胞大量繁殖,再萃取細胞內有用的成分加以利用,例如紅豆杉樹皮細胞內的紫杉醇。另一種利用是使基因改造細胞再經過組織、器官的成長分化再加以利用。因此生物科技的應用還是要回到農業生產技術。

七、聽說基因改良之食品可能對人體有不良的影響,請問教授您對這方面的看法

    如何?

有許多的實驗都必須經由好幾年的觀察結果才能得知,然而關於基因改良之食品是否對人體有影響,在近幾年的觀察下顯然是不夠的,它有可能影響的是我們的下一代,甚至於還可能繼續延續下去。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正努力開發核子武器,當時為了要試驗它的威力如何,於是便拿日本開刀,一顆丟到廣島,另一顆便扔至長崎。當時死傷慘重,死的死、亡的亡,僥倖留下來的人都以為沒事了,也繼續待在那裡生活,安居樂業過了好幾年才知道那殘存的輻射線其實還是在影響著人類。那些人生出的小孩多數都是畸形兒,這時大家才知道這些是會間接影響到我們人類的。所以對於基因改造之食品,我認為時間還沒過很久,究竟它對人類到底有沒有影響呢?這我就不得而知了。

八、請簡述農業研究對世界的重要性。

對未開發中國家而言,改進農產品生產技術可使人民不挨餓,有人的基本尊嚴,因此十分重要。對已開發中國家,已豐衣足食。但是農業除了糧食,還有環境與生態的重要性。這個世界上到底需不需要農業?農業它最重要是在於兩點,一個是人類糧食所需,而另一點就是工業所製造出來的汙染需要靠農業把它稀釋掉,它扮演著一個緩衝的角色,所以他在整個世界來講是很重要的。

九、當初選擇這門行業與科系,家人們的態度是支持或是反對?對於您立志的方

    向有影響嗎?

我是家中的老么,父母兄姐都不過問我的選擇,他們一直都信任我。父親只有希望我就讀國立大學,因為在民國六○年代,私立大學學費太貴了,家裡很難負擔。

十、請問您如何指導學生從事研究呢?

當我們有一個靈感,便著手下去做實驗,加以進行研究,所以我們會把實驗的過程及結果加以記錄,由學長學姊們告訴學弟妹們實驗的進行中需要注意些什麼事項,以便日後不再重蹈覆轍,這就是所謂的經驗傳承。將所有的經驗都留在這個實驗室當中。或者請高屆的學長姐回來說故事給他們聽,因為有些東西是課本學不到的。如此一來,這個實驗室才能不斷的進步與成功。

十一、請問您如何從事農業研究的呢?是先有靈感再著手研究還是一邊實驗一邊研究呢?

我們可以以雪地山坡為例子。以雪橇自山坡上直接滑下來,速度快,但是不會帶走一些雪。自山坡上滾下的雪球則不同。雪球一邊向後滾動,一邊向前前進,因此雪球愈滾愈大。

農業研究也是一樣,生物研究也是如此。如果先有了構想,即進行試驗。又再回首反省構想是否正確,然後又進行試驗。這種方式如同滾雪球,一開始速度或許不快,但是最後愈滾愈快,雪球愈來愈大。兩者比較,我喜歡滾雪球式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