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台史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ㄧ則菇類產業的新聞

 

中興大學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1113日聯合報有ㄧ個霧峰地方新聞,“菇農慘賠,退出大陸市場。”此報導附錄於後。

一、台灣菇農到中國先期賺錢,近來紛紛賠錢。

在報導中說明此原因:

1.      中國菇農由中國政府扶植,自日韓引入技術與設備,因此技術與產量都超越台灣菇農。

2.      中國國營事業為了圈地養地,投入菇類產業。在大量生產之下,市場崩盤。

因此台灣在兩者夾殺之下無生存空間。論技術,不如日韓。因為自日韓引進之技術為成套。自菌種,機械設備,菇舍結構至管理制度都是ㄧ套完整的系統。因此中國短期內超越台灣。論成本,國營事業那種不計成本之產量方式,大量生產且廉價賣出。台灣在兩者追殺之下,當然無生存空間。

那麼台灣菇類產業何去何從?

1.      民間產業之意見:

提高品質,得到市場認同。

2.      官方意見:

政府協助菇農提升技術,開發新菇種,與生技產業結合。

        上述兩項建議只有民間產業是正途。唯有提高品質,具有競爭能力。官方之意見則是一堆官話。

1.      政府研究單位有菇類相關研究只有農試所菇類研究室,人力6名,最高職位為副研究員。其業務包括育種,栽培與菇類病害。菇類對象超過10種以上。有限之人力,龐雜之工作,這些研究人員如何負擔。而其他相關之研究項目,例如菇場規劃,機械化作業與生產系統管理等,這些相關研究工作在官方研究單位已無人才。因此要求政府協助提升技術,那是緣木求魚。

2.      菇產業與生技產業結合,那是被拖累而受害。台灣的農業生技神話早已破滅,因為無生技產業,生技學系畢業的學生無生技就業市場。再把菇類與生技綑綁在一起,對此產業毫無助益。 

台灣已是國際市場之ㄧ環。如果菇類產品無競爭力,就是遷移到東南亞新興國家,還是會被高科技國家所追殺。而外商也陸續進入台灣,進攻國內消費市場。只有在台灣建立高競爭力之量產體系,除了可比守住國內市場,更可以整廠輸出方式在世界各地建立基地。在台灣民間,業者早已自求生路。自菇類菌種的開發,新菇類之栽培技術,新菇種市場之推廣,多參數環控系統之研發等各有一片天。許多業者不斷地努力,只是無法整合成一套系統。這些業者不願意張揚,因為深憑自己的智慧成果缺乏保障。

台灣菇類產業如果匯集優點加以整合,一定可掙出一片天。但是不必指望官方。台灣農業官方最高單位為農委會。此單位之處理方式是以此為藉口成立高額經費之計畫,再交給各類財團法人。進行一些研究計畫,辦一些訓練班,然後不了了之,計畫之結果無真正的稽核。民間各種產業之呼籲,只成為中央此單位編列高額預算的藉口。這已是行諸多年的事實。因此民間產業要能生存,要能發展,唯有依靠自己。

技術能夠領先國際,才能自保國內市場,也才能夠進軍國際市場。菇類如此,蘭花產業如此,台灣其他產業也是如此。

 

附錄:霧峰菇農慘賠 退出大陸市場

2015-11-13 07:31:00 聯合報 記者黃寅/霧峰報導

台中的霧峰菇農56年前看好中國市場,紛往中國種菇,最近卻興起「返鄉潮」,不少人坦承賠了老本;霧峰農會總幹事黃景建指出,政府應做菇農後盾,開發經濟價值高的頂級菇種,並與生技保健產業結合,為菇農另尋藍海。

王姓菇農說,最近結束四川的養菇農場返台,初估賠了5千萬元,主要因中國菇農在政府扶植下,向日、韓引進技術和設備,技術和產量已超越台灣,台灣菇農在當地無競爭力。

金針菇農場「戴養菌園」執行長戴天機指出,類似例子太多,中國用國營事業力量投入種菇,有時目的只為開發土地,全力投入下,已造成產量過剩,市場價格崩盤,市場失序。

菇農透露,一開始去中國種菇者也許還能賺錢,但這幾年虧損嚴重,有的返台,有的轉進東南亞。戴天基認為,台灣種的菇品質較高,仍能獲市場認同,菇農只有朝提昇品質繼續努力,才是生存之道。黃景建也呼籲政府協助菇農在技術方面提升,開發新的菇種,並與生技產業結合,加深菇產業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