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有一小篇不顯眼的報導“陸進口產品熱,美農民樂”。全文附錄如後。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1.
中國沿海城市與偏遠地區移入新城市的3億人口,改變了中國食品供應方式。
2.
遷居核心都市的下一代,加上此地方有愈多外國人員與觀光客聚居。中國食品安全常常出現問題,綜合提高了中國進口食品之要求。
3.
一般家庭食用穀物和蔬菜比率縮小,對肉品,海鮮和乳製食品增加。
4.
中國消費者口味改變,中國農民未能跟上需求。短時間內此情況不可能改變。
5.
中國土地貧瘠,100人擁有耕地20英畝,約8.09公頃。
<討論>
依中國官方統計,中國糧食自足率為70%。換言之,14億人口有4.2億是依靠外國人養活。在國家糧食出現危機時,還有哪些國家有能力養活這個龐大人口。
中國農村生產力不足之問題除了先天土地貧瘠,後天的農業技術不發達與農村老化缺乏年輕人是最嚴重的問題。
農業技術落後可以由各農業大學之研究水準與農業科系教師與產業之嚴重脫節即可知道。中國農業之研究論文真是輕薄短小,內容水準不高。中國有許多農業研究單位,因為無監督機制,研究學界又缺乏自我監督。以台灣農業研究單位之水準現況再加以打折,即可知曉中國農業研究之內容與技術水準。
農村無年輕人,這就是雞與蛋之惡性循環。沒有農村產業,沒有經濟收入,農村留不住年輕人。農村只有老人與都市送回的小孩,農村哪有改變機會。
但是最可怕的現象是人性之墮落。在“只要達到目的,是沒有底限”之流行口號之下,農業生產使用化學藥劑無人管制。農村一旦因開路得到補償款,兒女自都市回鄉強奪財富,這些在中國農村已不是新聞。中國在獨裁政府的長期統治下,再加上媒體全面性鋪天鋪地之洗腦污染,中國農村原來的善良人性,如今仍有多少?原來是中國文化的保存環境,如今成為人心污染最徹底的地方。
這就是一個政府之惡性循環。民能覆舟也能載舟。將人民尤其農民,變成愚夫愚婦,變成為小利是圖。這種素質無法覆舟,但是需要建設時,也根本無法載舟。
附錄:陸進口食品熱
美農民樂
2015-10-25 14:09:55 聯合晚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中國經濟最近走緩,曾令美國擔心,中國對進口食品和原料的需求可能減弱,但迄至目前,中國由農業經濟轉型的過程仍持續進行。中國的製造業產量成長減緩、股市暴跌和房市泡沫浮現,並未影響到中國領導人的首要任務:餵飽14億人民。
近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腳步比歷史任何時期都快,歷經中央管制式資本主義的實踐,中國沿海城市面貌完全改觀,都市居民生活水準大為提高,對過去買不起的進口食品也胃口大增。然而,所得提高只是助長中國對進口食品需求增加的驅策力之一。超過3億人口由偏遠地區遷移新城市的大規模人口移動,也改變了中國食品供應、烹調和用餐的方式。
迅速遷居都市核心地區的中國年輕勞工,比他們的父母更喜歡嘗試外國製造的食品或外國食譜;同時,這些地區有愈來愈來外國觀光客和外國駐地人員聚居,他們通常也比較習慣享用家鄉口味的食品。此外,中國因食品安全標準寬鬆,食安問題三不五時引起民眾恐慌,也因此推高進口食品的需求。美國食品顧問公司「食品哨兵」(Food
Sentry)表示,中國將今年列為食安違規最嚴重的一年。基於前述因素,中國民眾選擇的食品在近數十年來已呈現重大轉變,一般家庭食用穀物和蔬菜的比率縮小,對肉品、海鮮和乳蛋食品的胃口卻愈來愈大。但在消費者口味改變的同時,中國農民未能跟上需求,而且短時間內這種情況也不太可能改變。
中國雖幅員廣袤,但土地貧瘠,每100人只有20英畝耕地,因此對進口食品需求殷切,提供了美國農民的利多。為了餵飽比率日益擴大的中產階級,中國政府即使心不甘情不願,也不得不自全球各國進口食物。美國農業部指出,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意降低農業產品關稅以來,美國農業產品在四年內出口中國的金額由50億元增為三倍左右。而在2013年,美國榖物、肉品、乳製品和纖維等產品出口中國金額更達260億元。
不過,美國不是中國進口食品的唯一來源,巴西、澳洲、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和阿根廷都是美國農產品出口中國的主要競爭者。但讓美國農產業者稍可放心的是,短期內中國對進口食品需求尚不致出現逆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