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台史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科技新貴之返鄉務農

 

中興大學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近年來最常見的新聞就是科技新貴放棄百萬年薪返鄉務農,然後賺取7位數以上的收入。這些科技新貴的學歷完全與農學院無關,但是將最新科技引入農業,因此飛黃騰達。農委會之大官虎也趁此推出“百名農青”計畫,在媒體一再炒作。在這股熱潮之下,最寧靜的單位就是公私立大學農業科系,彷彿不存在,已經被社會完全遺忘了。

一些科技新貴進入農業,有否獲取利潤,那就從農業此產業中一定存有利潤的區塊說起。這些部門屬於農業產業,但是不是直接之生產,因此不用擔心產品的銷售,只要有農業生產,這些行業就能賺到錢。

、資材業:販賣種子、種苗、肥料、農藥、農機具、包裝材料等。只要農業有生產作業,就需要資材,就有商業行為,就有利潤。

二、代工業:無論是農機之田間代工,稻穀之代乾燥,榖粒之代碾米,一定是將本求利,也是有利可圖。

三、行銷業:收購農產品進入市場銷售。無論是菜金菜土或是穀賤傷農,從事商品買賣即有手續費可賺取。

在農業的生產行為中,只要有生產行為,就需要資材,就需要農機代工。收穫物就需要有人收購以進入市場。這三類產業與生產面相比較,其比例或許不高,但是都是有利可圖。試想一個農業鄉鎮,有一萬公頃之水稻田,即可支持多少資材業與代工業。

那麼這些媒體報導的科技青年返鄉賺錢的案例中,有多少比例是藉由直接的農業生產得到收益,有多少是藉由資材、代工、行銷等行為得到利潤?科技新貴返鄉是以最新科技帶動農業、提昇農業,還是進入原來就有利潤的服務業?

農業的主力是什麼,就是生產。在生產過程中維護生態,因此才有生活。農業生產之根本就是要先決定作物。台灣要生產那些作物?哪些作物才有國際競爭力?在做生產中需要各種專業知識,因此農學院有農藝系與園藝系。生產過程需要之資訊與技術,包括病蟲害管理雜草防治、土壤改善、施肥灌溉等,因此才有土壤系、農業化學系、植病系與昆蟲系等。產品可以加工成為食品,因此才有食品科學系。現代化之農業需要機械化、自動化與資訊化,因此才有農業工程系。農學院之科系是為了農業生產而設立,目標即是以生產為主題。

在科技新貴返鄉務農的劇本中,往往看到這種千篇一律的劇情:非農業科系,在此產業賺錢。如果其趨利之方式是上述之販賣資材,從事代工或是銷售產品,那只是農業生產之附屬工作,對農村生產本體(農民及農村)並無助益。只是與原來的體制競爭,變相壓榨出農村最後的油水。如果這些農業新貴進入農業生產,生產的產品其品質更優、成本更低,那就代表其生產技術的創新優異,而也代表傳統農業教育體制之失職。代表需要檢討現有的農學院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台灣農業之競爭條件是什麼?想想此海島之氣候,此海島之土壤與國際市場所在之位置。要思考在此現實的條件,農業中的農、漁、畜產等三大產業要能生產什麼,要如何銷售?而不是只有一些秀場,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老掉牙的劇本:科技新貴返鄉。農業官員中有太多的政客,都不是真正的公務員。政客只是應付,只是作秀,其一言一行只是為了謀取更高的官位。台灣的農業只能自力更生,自求多福。對於有心進入此產業的年青人,只有勉勵好好的深思,要生產那些農產品?要如何生產?要如何銷售?要如何學習真正可用的技術?農業的競爭力是不斷地求知學習與不斷地實作。農業官員主持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科技新貴秀場,只是令人噁心。對台灣農業,一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