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ystematization of Errors in a Scientific Study
Author: LEONID
MARGINE , TUDOR GREJDEAN, DORIN SPÎNU , ANA DIACONU ACTA MEDICA
TRANSILVANICA June 2017;22(2):9-11
在科學研究時,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錯誤風險。因此研究得到錯誤的結果與結論,因而導致不必要的能源、時間、健康、財務等浪費。研究階段中可能出現錯誤包括:
1.
動機與實驗設計。
2.
數據收集與統計觀察。
3.
數據處理與分析。
4.
解釋與呈現結果。
研究的每一階段有其特殊的工作。這些工作意願如果沒有實施至最後,此研究則產生錯誤。
一、在研究設計階段之評估錯誤
一個完整的研究計畫,基於其研究品質,在規劃設計階段的錯誤將嚴重影響後續之試驗研究。
在研究階段常有的錯誤包括:
1.
研究目的與主要的量測作業並未要求定義,因此不清楚研究目的。
2.
研究所描述的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並未清楚執行。
3.
研究目標,統計完整性的評估並未實施。
4.
樣本的選擇標準與均勻化要求並未清楚定義。
5.
最初同等性的參考特性(equivalence
for reference characteristics)與研究族群之比較性,並未報導。
6.
參考特性的同等性並未適當測試。
7.
參與實驗之人數或觀察之樣本數目並未報導
8.
研究之接受(inclusion)或揚棄標準(exclusion)並未預定。
9.
樣本數目之初步估計與樣本數目計算方式並未進行。
10.
任意取樣技術並不適當。
藉由以下步驟,研究人員可減少在試驗設計中所犯之錯誤:
1.
設定並且達成預先明顯的統計假設。
2.
研究的最初試驗設計書(protocol),對於目標、目的,主要量測結果有精密與一致之結果。
3.
決定目標族群,樣本將由其選出。
4.
基於研究型式,以適當方法計算所需要的標本數目
5.
根據多方向的試驗設計(主要之變數,設計影響因子,非反應性等)調整樣本數目。
6.
使用相對標準,對於對照組與控制組以確定其均勻性及可比較性。
7.
在定義統計假設、目標、目的研究設計型式等發展數據收集工具(如問卷調查),以排除選擇誤差之影響。
8.
研究方法必須合乎目的。
二、在數據收集階段常有的錯誤
經常出現的錯誤包括:
1.
Memory systematic error.
2.
數據收集錯誤。
3.
數據的品質問題。
4.
不真實或回答錯誤。
5.
進行研究者未經訓練。
6.
研究觀察未加良好定義。
三、解釋與表現結果之錯誤
主要原因:
1.
變數量測之單位(數字、座標、其他等)。
2.
是否為常態分佈。
3.
對照組群之均勻性程度。
4.
對照組群之數目。
5.
對照組群之類型。
(一).
不正確的統計技術
1.
因scale不同,無法進行比較。
2.
以非成對檢定進行成對樣本。
3.
以參數檢定應用於非參數數值。
(二).
第一型錯誤
1.
多重比較未加以校正調整(correction)。
2.
不正確的進行post-host
analysis.
(三). t檢定之典型錯誤
1.
以t檢定進行類別變數分析。
2.
未進行常態分配檢定。
3.
進行3組以上之成對比較。
4.
以未成對t檢定,以檢定成對數據。
(四).
卡方分配錯誤
1.
對參數檢定,未判別是否適用卡方檢定。
2.
對小數目樣本,未使用Yates
continuity correlation.
3.
Cell < 5,仍使用卡方檢定。
(五).
對混淆
(confounding) 因子,未使用多變方變數
(六).
結果之解釋不當
1.
不顯著,被解釋成無影響,無差別。
2.
調整數據無法支持結論。
(七).解釋能力不足
1.
在得到非顯著結果時,未考慮Ⅱ型錯誤影響的結果。
2.
已進行多重檢定,未討論問題。
3.
可能的錯誤原因,未加以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