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北宋變法與台灣農業研究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今年年初看到了一本好書,鄭驍鋒先生所著本草春秋,子標題是以草藥為引,為歷史把脈,用中藥書寫歷史。其第十六章篇名:蘇軾的紙上超然。其中對於主要王安石變法有個精闢的見解。

王安石的每條新法用意都是極好的。司馬光等人卻從政令中看出了新法的致命弊端。

司馬光從史學中看出歷代得失。其施政要點是傳統上的人才培育。主張先培育人才,改革必須在有合適人才知後才能逐步進行。王安石卻是急於改革。司馬光斷言,如此有法無人,急功近利的新法,只能成為奸員滑吏的擾民工具。

王安石變法終究失敗,北宋也因此一蹶不振。

那麼台灣農業不也是如此。每年有無數之研究計劃與施政計劃,但是有否足夠的人才以實現這些計劃。如果是例行的施政行政計劃,目前各地方政府農業單位的成員是可勝任,而且工作十分辛苦。但是在研發性計劃,其根本問題就是無合適人才。

農業人才的斷層現象在各大學科系,在各改良場所已可發現。現有人員如果無法勝任新時代、新科技之挑戰,其他領域又侵門踏戶以搶奪經費,那麼這些有計劃無人才,急功近利的新計劃,新目標,就是成為奸員滑吏的散財工具。

宋朝的變法與農業施政的新計劃新目標,結局都是一樣,無人才即無希望。宋朝人是古人,現代農業研究人員是近代人。結果心態還是一模一樣。

台灣農業的科技水準停留於1980年代,其原因述說不盡。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學數量與科系種類之增加。在1980年代,只有12%的高中學生得以考進大學。因此農學院的學生在當時人力資源也可稱為前段班。而在1990年代之後,廣設大學之結果是反應於增加農學院之師資數目與學生人數,但是師生之素質是否相對提昇?這種惡果在二十年後更加嚴重。在2010年之後,農學院之師生素質在同一時代之專業人才專員其排序大約為多少?

因為無真正之研發人才,因而農委會之科技計劃也無真正研發人員加以執行。每年數十億研究經費用以養活一些就業人口,形成此不死不活,不進不退之僵局。

歷史不斷重演。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司馬光告知答案。耗盡經費,農業研究無多少成果,北宋的故事如今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