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台史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2016二月農業與經濟等三則新聞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農委會新副主委黃國青:禽流感疫情要先穩住

2016-02-02 12:38 聯合晚報 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農委會新任副主委黃國青今天上任,他表示,上任首要任務工作,就是穩住目前的禽流感疫情,避免繼續惡化。他也首度坦承,今年禽流感確實和去年一樣嚴重,並沒有趨緩,今年通報場次少,並不代表疫情不嚴重,只是沒有通報而已。他表示,過去政府做了太多繁複的文書工作,卻沒有落實,導致禽流感疫情延燒一整年。

黃國青原來是農委會畜牧處長退休,退休這幾年走遍基層發現,基層防疫混亂、毫無向心力,養殖業者復養後又感染,信心全失,中央要求的生物防治規定,也虛應故事;更糟糕的是,防檢局也未落實盯場、輔導,因此,發生原本申請「養鵝場」復養,但最後染病撲殺卻是「養鴨場」的荒謬事件。

黃國青表示,他也發現基層獸醫和運輸業者虛應故事相互推諉,獸醫竟開立「未來的」家禽健康證明書,一張空白紙讓運輸業者自己填寫,運輸業者每次運送多個禽場的家禽,最後全混再一起,這樣怎可能不交互感染,他認為不法業者應以動傳條例糾舉。

黃國青說,明天他將參與農委會防檢局的禽流感防疫會議,他會要求防檢局防疫人員劃分責任區,直接下鄉盯場確認,落實每個環節,別僅在辦公室裡開會想對策,把染病責任全歸咎農民,這些細節不緊盯,「規定一大堆有甚麼用」。

他也說,34月正是候鳥北返過境台灣的季節,他會要求進一步主動監測,增加監測的頻度和位置,把可能傳人的H7N9病毒阻絕在境外,不論是候鳥或留鳥帶有新型病毒,都會要求防檢局和畜衛所第一時間監測出來,並提出緊急防疫措施,若沒有監測資料,就不能把禽流感的原罪全歸給候鳥。

評論:退休這幾年走遍基層發現。台灣面積並不大。台北市南海路天龍國的官員,你們在台灣出差時,是在看甚麼?

 

農業生產4.0 農委會推設施整廠輸出

2016-01-18 19:10 中央社 台北18日電

農委會今天在國發會委員會議提出「設施農業發展方案」辦理情形,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說,未來導入農業生產力4.0,將優先推動農業設施產業與設施整廠輸出模式。

國家發展委員會第22次委員會議聽取農業委員會「設施農業發展方案」辦理情形,並指出設施農業發展已展現具體成果,未來將導入農業生產力4.0,提升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推動農業設施整廠輸出的創新營運服務模式。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表示,為強化農業生產的數量與品質,農委會已將農業設施產業納入「生產力4.0發展方案」中優先推動事項。

林麗芳說,藉由模擬硬體設施的設計規劃、環控節能技術應用,以及整合設施生產與銷售資訊平台等,建立農業設施產業跨域技術,以掌控作物最適栽培環境。

為協助國內農業轉型精緻化栽培,林麗芳指出,農委會輔導農民設置現代化溫網室生產設施,自98104年已輔導設置864公頃,對穩定農產品供銷及提升產品品質上已見具體成果。

林麗芳解釋,現代化溫網室生產設施就是設施農業的一環,是利用資材或設施(),改善作物生長條件(如光照、溫度、濕度、風速、水分、土壤及養分等),以提供作物最適宜的環境,達經濟生產目的。常見類型包含隧道棚、水平棚架網室、簡易溫網室、加強型溫網室與精密型環控溫室等。

評論: 不只是歐洲與美國, 連中國都已制定完成 溫室施工與驗收規範。 台灣連基本法規都定不出來, 還好意思自吹自擂!

 

出口連12 上月仍見兩位數負成長

http://m.ltn.com.tw/program/pv/paper/956389?14546326201142016-02-05

〔記者吳佳蓉/台北報導〕去年GDP不保一,今年景氣持續低迷。財政部長張盛和昨透露,一月出口表現不好,仍是兩位數負成長,衰退幅度僅較去年十二月的十三.九%微幅收斂。換句話說,出口確定連十二黑,直逼金融海嘯時期連十四黑的最長衰退紀錄。

財政部昨舉行新春記者會,張盛和認為,今年上半年要看到景氣好轉不容易,包括恐怖攻擊、國際油價探底及茲卡病毒等一隻隻的「黑天鵝」,將持續讓國際政經情勢動盪。

財政部次長兼國安基金執行秘書吳當傑則表示,國安基金自去年八月二十五日進場至今,台股漲八.八一%,是全球股市最好的表現,且二月外資呈現淨匯入,顯示投資人恢復信心;但國際市場充滿變數,目前國安基金無退場打算,春節期間會密切注意國際情勢變化,為年後操作預做準備。

評論: 工業界已是如此,農業界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