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時報有個專欄“謠言終結站",其中有一段是教育人才不斷出走與研究經費。其內容如下:
網傳內容:
學者可申請的科技研究經費減少,導致高等教育人才不斷出走、流失。
查證結果:
科技部綜合規劃司指出,今年度編列之學術研究、建置共用研究設施的經費為260.1億元,較去年度成長約4.8%;104年度至106年度,平均每件計畫經費核給120萬元,較前年成長約6%,且104年度至106年度補助的專題研究計畫,通過率維持在約48%之水準。
然而事實的真相與這篇謠言終結站內容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高等教育人才不斷出走與流失
此謠言句子之內容其實很容易反駁。高等教育人才是指大學的師資。就以國立大學而言,將普通大學與科技大學,所有助理教授師資人數為分母,以當年離開台灣的人員數目為分子。分子對分母之比例為高等教育人才流失率。將2001∼2017年之人才流失率一一列舉,就可知台灣高等教育人才之流失出走是否嚴重。
二、研究經費減少,藉由科技部之說明,台灣編列之研究經費逐年成長,那有經費減少的問題。
<真正的真相>
無論是否人才流失,研究經費是否增加,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研究經費是否有效應用。
因為台灣有如此多的大學(公私立,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台灣官方有如此多的研究單位,加上官方各附屬機關如工研院與資策會等。將台灣官方各研究人員與私立大學為各研究人員人數全部加在一起,除以2300萬人,此比例十分驚人。小小一個海島,擁有如許多的所謂研究人力。那麼要有多少研究經費才足以滿足這些研究人員之需求。
有如許多的研究人員,有如許龐大的研究經費。這些研究經費毎年能夠回饋台灣產業,增加產業競爭力又有何幾?
研究經費對一個正常國家而言,是槓桿效應。以有限的經費,創造更大的收益。但是對於無競爭力之國家而言,研究成為一個黑洞,不斷地吞噬大批國家資源。
因此政客或是謠言製造者,批評學者可申請的科技研究經費減少,高等教育人才因而流失出走。此是不相干之惡毒謠言。
真正的問題在於沒有考核,沒有評鑑,研究經費不能發揮效果。而台灣社會又迷信給官,給人,給錢就能做出事情。因而認為增加研究經費,就夠增加競爭力。蝴蝶蘭產業不如荷蘭,就編列更多蘭花預算。農業不能振作,就把農委會升格成農業部。
但是根本的問題不在於此。根本的問題是缺乏真正的研究人才,缺乏真正的研究成果。
如果看不出此真正問題,增加再多的研究經費,增加再多研究人員,成立再多研究機關,都是一場虛空!
不幸地,台灣學術研究處在此虛空危機,已快二十年,而且一年不如一年。
造謠的一方,提不出證據。科技部以表面數字回應,而看不到真正的問題。
在高喊“拚經濟",在高喊“回歸民生議題"之台灣,有多少人知曉,龐大的研究人力與研究經費,不但沒有成為牽引產業進步的動力,反而成為產業與納稅人交稅供養的負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