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台史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體制的改革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在政治光譜有極右與極左之分。極右是極端保守,不求任何變革。極左是全盤推翻,自廢墟開始建設。

台灣的政權輪替有中央,有地方。體制內政改革是自原有組織,原來制度內開始進行改革。體制外改革別自外界引入新血。但是以台灣的人事制度而言,一個新的主管所能引用之新人有限。以一個都市之處長為例,最多是機要秘書,或則再加上一些編制外的約僱人員。

一個新首長,帶著一些新的局處長,俗稱小內閣,那要如何改革?以農業為例,農業自政策到實施,涉及有哪些?

以吸引年輕人進入農業之政策為例,涉及層面如下:

    1、作業對象有哪些農業項目鼓勵投入,是花卉,是菇類?還是沒有選擇性?

    2、作業制度是生產面,還是擴及到行銷面?是計畫生產,還是放任市場機制?

    3、作業組織組織如何運作,是沿用原來農會,生產班,合作社等編制,或是另外成立新組織?

    4、官方參與人員編制內有各鄉鎮農業課及縣府農業處人員。編制外有固定之顧問或是臨時性之外聘委員。

由此實例可看到在政權輪替之後,許多政策,許多作法還是一樣,還是沒有實質效果。一些縣市首長對農業想有作為,但是其想法被曲解,政策面最後只剩口號,輔助款流向固定之族群。

為何農業,農村仍然無所發展,因為政權更迭,首長換人,但是體制內人員不變,制度不變,組織不變,最後仍然與舊政權相同。

在台灣的人事制度之下,不可能有體制外之改革,因此在體制之內如何革新。在原來的組織之內不盡然都是無能之輩。因此身為主管,首要之急就是識人。認識個人之能力,認識個人之操守。只有用對的人才,才能做對的事。

2000年中央政權更動,各縣市地方政權也是變動頻繁。政權更動之後,吏治,交通,經濟,農業等種種事務是否有所改善,只有一個主因:找到對的人作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