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產品銷售問題尤其水果,被炒作成政治問題。在媒體不斷地宣傳之下,水果產銷問題被宣染成為政府無能的代表作。但是問問這些名嘴與政客,水果產銷的問題是什麼?要如何解決問題?只要如此一問,政客名嘴馬上逃避而轉移話題。
在深藍中之深藍的媒體,突然出現了一篇訪問稿,對象是逢甲大學楊明憲教授與嘉義大學李堂察退休教授。這兩位代表了學術的良心。其訪談內容如下:
學者觀點/用補助換選票 農業難上正軌
2018-07-05 00:41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學界認為,今年農產品大豐收,價格不好是必然,這無關政黨,卻是「政治事件」,只會用補助討好選票,農民耕種就仍會繼續「賭一把」,無法將農業導入正軌。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面對氣候變遷,農政單位處理產銷失衡的模式也須改變,眼前的補助措施,都只是短期救急,沒有系統性的整體解決方式。
國內的採收後處理專家、嘉義大學退休教授李堂察表示,這跟政黨無關,卻是政治事件,因為農民手上握有選票,民選政府為了選舉連任,都會用補助的方式,全球皆然。
李堂察表示,農委會農糧署每年都在示警,但農民還是下來種,遇到選舉年最糟糕,這是台灣的悲哀。他舉例,今年五月以後傳出鳳梨外銷失靈,主要是某些水果貿易商對於農業的知識不足,鳳梨有很多品項、成熟度也都不同,有的只能放三天,有的可放兩三周,但貿易商不管這些,到了消費地不亂才怪,打壞台灣名聲。
李堂察說,輔導農民正常生產,好好來做,這些工作也真的有在做,但對於農民的教育工作,實際上沒什麼效果,種鳳梨賺錢已賺了十來年,今年稍微不順,就要政府來處理,但政府還真的補助。農政單位能否拒絕補助農民?他相信沒有人敢做
由此可知,台灣農業一切的根本問題在於政治。在於選舉,在於人性的貪昧。以經濟學之供需原則,供給大於需求,價格一定慘跌。供給量有品質之分,供過於求時,最低品質的農產品本來就不應該進入市場。農產品的低品質,如果是難以預期的天災,那就是以社會救濟方法解決。如果是栽培季節不適當,那是人為問題。在不應該生產的季節,強迫生產不應該出現的農作物。
如果不服從市場經濟定律,應該淘汰的不淘汰,產業整體能力不會向上提昇。如果不論生產技術與生產品質,只要有生產即加以收購,不論品質而通通有獎,此產業技術難以提昇。這是產業發展的基本道理。以荷蘭蝴蝶蘭產業為例,單梗蝴蝶蘭售價奇差,因此開花株供應量如果雙梗率低於8成,在市場上自然淘汰。荷蘭因此只有看到低技術的公司淘汰出局,看不到蘭花公司帶著單梗蝴蝶蘭在街頭亂扔。
由2018年一連串的水果事件,更可看到政客無恥的一面。為了自身的權利利益,帶頭鼓動農民,唯恐天下不亂。不僅是藍色政客,在綠色的縣市政府,也有官員因為自己支持的人選不是下屆縣長候選人,糾眾結成派系到處投書出面製造輿論。其根本心態只有自己之私利。
農業與其他產業沒有差別,只有加強生產技術,才有國際競爭力。不良的產品,如果來自人為因素,在市場上自然淘汰。如果是來自無法預期的天災,那就是以社會力量救濟。
但是在選舉的壓力,在媒體漫無邊際的誤導,在政客的搧動之下,總是有農民上街。最後的解決方式就是不斷地補助。補助就如同喝海水止渴,最後成為一場爛局。
在政治鬥爭中,才能顯出學術力量之可貴。學術代表良知與真理,學界應該是有德有能之人才庫。只有獨立於政治之外的學術力量,才能帶領著社會大眾,帶著國家向前邁進。台灣根本問題在於真正的學術能力不被重視,真正的學術人才,反而成為少數。
除了學者訪談,聯合報還有一篇即時短評“自由市場經濟,農產品也該願賭服輸"。在深藍媒體上能夠看到此篇文章,如同在沙漠之中綻放著一朵玫瑰花。
即時短評 自由市場經濟
農產品也該願賭服輸
聯合新聞網
2018年7月4日下午2:55
今年上半年,從蔬菜、香蕉、鳳梨、稻米、西瓜、紅龍火都同時豐產,加上選舉年到,政治、民代的干擾太多,農政單位簡直疲於奔命忙不完,造成現在不知道應該先救哪一種作物才好,整個亂了套。
怕媒體批評、擔心農民集結陳抗,只能端出補助,解決眼前的問題,香蕉補完、補鳳梨、紅龍果,接下來還有作物正輪番上市,農業保險缺乏誘因,農民興趣缺缺,農業基礎研究需要時間、還很花錢,高層不見得支持,外銷、加工、直購都是進行中的方式,真正防檢疫、關稅問題沒有解決,遠瞻的農業政策在哪裡?
誰都知道補助是裹著糖衣的毒藥,但誰都沒辦法拿掉,今天有了補助,誰還想追求高品質、規格化的農產品,誰還會少種、減種;明年,當然還是再賭一把,賭贏了就是大賺,賭輸了、價格跌,最後只要民代出面一喊,政府都會收購、也都會補助。
外銷絕對不是國內東西太多賣不出去才想丟給別人,加工也不是隨便喊一喊,生產線就會立刻開啟,農產品爆量盛產是事實,價格低迷也是真的,只管生產不管通路、市場,最後政府還要出面收拾,才是現在最大問題。
今年情況真的很特殊,前幾年遭受風災、寒害的襲擊,國內農產品損失慘重,造成價格大好,香蕉出現每公斤批發價112元的歷史新高,說實在的,包括香蕉、鳳梨、西瓜價格已經好很多年了,價格好,有利可圖,能賺錢的作物農民哪有不搶種的。
今年上半年風調雨順,天氣大好,讓原本有產期調節的作物,最後全都撞再一起生產大出,夏季水果有替代性,有西瓜、芒果、鳳梨等可以選擇解渴,香蕉在市場上就顯得很弱勢,產量這麼多、消費這麼少,怎麼可能銷售順暢。
10多年前,農政單位花了很多力氣把鳳梨從1.2萬公頃耕種面積,宣導成9000多公頃,價格一好,大家一窩蜂的種鳳梨,每年以1000多公頃的速度增加,現在又回復到1.2萬公頃,在內外銷市場都有限、鳳梨酥也因為觀光緊縮賣不太動的狀況下,且做鳳梨酥的鳳梨並非現在盛產的金鑽鳳梨,鳳梨價格還會好嗎?
自由市場經濟,該漲就漲、該跌就跌,台灣農產品就是這麼淺盤,越用各種方式干擾市場,未來市場的反撲將更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