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台史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台灣與中國的大學生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此週,數家報紙都刊登郭台銘對中國大學生能力之抱怨。這本來不是新聞,當一個國家盲目擴充大學,而且師資不足,學術風氣瓦解,大學精神蕩然不存。自這種校園量產的學生當然素質一直下墜。

反諷的是在fbline,在各種新聞媒體,不斷有人傳播一篇自稱台商身分的的文章。強調中國大學生多努力、多用功,一天有十八小時讀書,圖書館擠滿了人群。這種訊息只是嚇嚇台灣,只是用來批評台灣的大學生。中國大學生素質如何,客觀而言,去問問歐美學術界即知曉真相。

大學教育是菁英教育,也是通才教育。此種通才不是樣樣通,樣樣鬆之人物,而是在科系的專業有其獨特能力,而又有通識學養。在專業能精,在通識能通。但是在傳統中國文化文憑至上之觀念,只有表面學習,不重視實質內容,因此大學數目不斷增加。各種名稱如科技大學,工業大學等等紛紛而起。大學數量增加,大學生素質下降,這已是逃避不了之結局。

海峽兩岸,大學師資最大共同點是什麼?虛為不實。只要在國際期刊看到作者數目是7名、10名或是更多的共同掛名,在文章中有校長、所長或院長。這種長串的名單,不是台灣就是中國。大學教師以共同創作加以辯解,但是無法解釋為何只有台灣和中國如此普遍。

當台商在中國嘲笑台灣大學教育,那是說給他背後的主子聽聽。真相是「龜笑鱉無尾」。海峽兩邊如果自己不精進,老師不反省,學生不認真,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大學教育,永遠不如外國。自稱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還是差得遠。

 

 

 

 

郭台銘抱怨大陸大學生能力差

星島日報  

https://hk.news.yahoo.com/%E9%83%AD%E5%8F%B0%E9%8A%98%E6%8A%B1%E6%80%A8%E5%A4%A7%E9%99%B8%E5%A4%A7%E5%AD%B8%E7%94%9F%E8%83%BD%E5%8A%9B%E5%B7%AE-221113429.html

 

星島日報報道】在大陸投資多年的台灣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昨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言時抱怨,大陸的大學教育與工廠的實踐有很大差距,大學生動手能力普遍不強。國家工信部長苗圩坦言,大陸許多大學已取消去工廠實習的安排,都是紙上談兵,「郭先生還得給我們一點時間,我們逐漸把短板(缺點)補起來」。

苗圩說,每年政府都要為近八百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想辦法,但製造業需要的高級技術工人卻極缺。必須加大職業教育的培養力度,「中國不需要八百萬大學畢業生都去做工程師、科學家,更大多數的畢業生是要從事生產工作的」。他說:「郭先生還得給我們一點時間,我們逐漸把短板補起來,如果沒有一批掌握高技術實操的工人,中國要想建成製造強國,也是一句空話而已」。

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演講中也提到發展先進製造業。他說,目前中國的自有品牌在世界一百個品牌當中,就只有華為一個。「所以實體經濟,如果不進行改造,不更新換代,不創新發展,不發展先進的製造業,那我們的經濟就很難調整,優化也很難上新的水平」

 

 

郭台銘:陸大學學用落差大

2017032004:10 (工商時報 康彰榮/綜合報導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昨(19)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指出,富士康最近計畫招募2萬名大陸大學生下工廠,但發現大學教育與工廠實務有很大落差,大學生動手的能力普遍不強。中國工信部長苗圩現場回應,目前大陸高級技術工人極缺,他請郭台銘給大陸一些時間,把這個「短板(弱點)補起來」。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昨進入第2天議程。據央視和騰訊財經報導,郭台銘會中指出,大陸推出「中國製造2025」,是要從製造大國升級到製造強國。而產業升級最主要是人的升級,最近大陸國務院推出了人才下鄉、下工廠,叫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對」。

郭台銘說,富士康有6萬個模具的基礎工人,最近希望說能夠徵聘近2萬個大學生下工廠,可現在都是用大數據、雲計算來算這些模具。郭台銘向在場的苗圩提問:「學校的教育跟實際的現場有很大的差距,我想這些人才如果不下基層,政府有沒有什麼政策可以鼓勵跟獎勵?」

苗圩回應表示,「中國製造2025」有11個配套文件,其中有1個文件就是製造業人才發展指南。他坦言,大陸的教育體制要改革,現在需要大部分的人才還是適用型的人才,更多的能夠到工廠去、到車間去,能夠直接從事生產線方面的技術和管理工作。所以,在教育體制上一定要進行改變,要加大職業教育的培養力度。

苗玗指出,中國大陸政府每年都要為近800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想辦法,但製造業所需要的具有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級技術工人極缺。

苗玗表示:「過去我們在學校學習錢還要到工廠去實習,親自動手操作,現在很多學校已經沒有這個安排,都是在紙上談兵。」

苗玗表示,中國大陸不需要800萬畢業生都去做工程師、科學家,去研究。「郭(台銘)先生還得給我們一點時間,我們逐漸把短板補起來,如果沒有一批掌握高技術實操的工人,中國要想建成製造強國,這也是一句空話而已。」

另外,針對創新議題,苗玗表示,大陸政府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目前還存在執行不到位的問題。支撐企業開發創新的公共服務平台數量還不夠,能力還不夠強。他表示,歡迎更多國家、企業、機構參與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分享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