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年路過宜蘭一家農會,看到此單位舉辦的訓練班。大標題是植物工廠應用,小標題是蔬菜田間栽培。授課老師解釋因為只有蔬菜田間栽培則不夠先進,必須加上植物工廠四個字,才能代表其栽培技術的先進超前。
南投老家附近立起一個大招牌:某某食品生物技術公司。進入拜訪才知道是生產茶葉與茶包。所謂生物技術則是將金綠蓮等草藥混合成茶包。老板解釋對外宣稱食品公司或食品生技公司是兩碼事,後者代表升級,才能提高身份。
台灣經濟院2004年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劃第三期規畫報告中,生技產業有菊花、有蝦苗、有養鯛、有蔬果花卉保鮮、有良質米、有農業有機化、有烏龍茶產業等項目。至今我仍然不懂這些產業與生物技術有哪些相關?請教許多農業人員也看不懂這些農業項目為何列入生物技術?
回朔2000年,台灣喊出兩兆雙星之口號。從此台灣產業,尤其農業就進入一種歇斯底里之心態。只要喊出一項口號,就認為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因此每數年就出現一次口號。自生物技術開始
一路喊著植物工廠、農業4.0等等。這些啂號其實質內容並不受重視。只要將自己原有的領域加以連結掛勾,就可以搭上此順風車,就此飛黃騰達。當然近期一些“百位農青”,“漂鳥返鄉”為口號,也是難以看懂其內涵。
以台灣經濟研究院,生技中心之農業生技國家型科技計畫為例,如果將此計劃攤在陽光下公開討論:
1.
生物技術的定義是什麼?
2.
農業生物技術的定義是什麼?
3.
是誰來決定評審委員名單?
4.
是哪些評審委員來決定這19條產業?
5.
這些委員對生物技術,對於農業有多少專業瞭解?
6.
如何說明菊花、蝦苗、養鯛、蔬果保鮮與良質米等與生物技術有哪些相關?
再加上一個產業問題。自2004年至2016年,上述19項產業哪些成為生物技術真正加持的產業?以菊花為例,2004年至2016年,產值增減多少?
試問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生技中心能否出面回答上述問題?
因此許多口號,只要在公開透明討論下,一一露出原形。這也是農業界產官學研為何要有許多黑箱。
離開這種自明清至今的官場文化,離開這類一些光怪陸離的口號,以平凡的心態看台灣農業。農業真正能夠生存就是具有國際競爭力。有競爭力其考慮條件是品質、數量與成本。只有先將生產問題解決,配合行銷才能使得農產品走出國際。就以嘉南地區
番茄生產為例,番茄設施生產之問題如下:
1.
產品的目標是內銷市場或是附近國家?
2.
每年的產期與產量是如何安排?是終年生產還是特定季節生產?
3.
在這些生產季節,大氣環境是什麼?有哪些逆境需要使用設施或溫室?
4.
適用的設施或溫室其結構、披覆材料、環控系統與作業設備是什麼?
5.
適合於設施內的栽培品種有哪些?
6.
設施栽培的管理技術是什麼?
7.
設施內病蟲害與生理逆境有哪些?如何解決?
8.
採收後處理之機具設備與儲存設備是什麼?
9.
目標市場之儲運體系是否建立?
10.
從事設施生產之新進人員如何培育?已從事人員如何再訓練?
以番茄設施生產為例,台南農改場,加上農委會科技處,能否回答上述1-10項問題?
台灣農業的官方特色是什麼?就是口號。台灣農民要如何生存?不隨之起舞,以平凡平實的態度,自源頭一一檢視問題。對於未解之問題加以解決,而後串成一個生產鏈,這就是卓越農業。賺錢的農業是什麼,是解決問題使得農民能夠安心於鄉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