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文網站每天固定有數篇專輯文章,其中一位作者陶傑先生,在2018年7月30日發表一篇文章:中國的互害型國民。
“在大陸網站,李月亮指出:中國是一個「互害型」社會。「互害型」(Nation
of Mutual Persecution),這個特有之中國國情名詞,也不是今日才發現。
六年前中國網絡興起此詞彙,形容中國食品工業的各行業造假者,其實本人或後代也自食惡果:專出售灌水和化學牛肉的小販,可能自己吃的就是毒大米。出售毒大米的商人,固然發了大財,公司還可能為上市而舉杯慶祝,喝下的卻是工業酒精的假酒。假酒銷量火紅,釀酒公司員工得到獎金,回家為他們的子女買到的奶粉,卻添加了三聚氰胺。奶粉企業的膳堂,廚房裡卻用化學牛肉烹製午餐。
中國人社會形成許多錯綜複雜的「互害生態鏈」。因為缺乏基本誠信和造假泛濫,加上 GDP
增長巨大,強國崛起意識亢奮,在這樣的社會關係狀態中,每一個中國人同時擔當加害者的角色,也在不知不覺之間,同時是多個受害者。
中國人社會的互相加害化,又隨著美國西方十多年貿易順差的縱容,令中國人短期內獲得物質消費的泡沫的亢奮幸福感。
兩千年農耕的鄉土和親朋鄰里社會,演化為今日的消費爆炸社會、陌生人網絡交易社會,中國人不再受孔子儒家鄉規鄉紳倫理的道德制約。一旦擁有毫無制約的「自由」,其人性之貪婪邪惡,即全面爆發。
新華社「瞭望」周刊記者李松,指出中國互害型社會的原因,正是所謂「相應的制度改革」停滯不前。此一民族之劣根性在
21 世紀,比起一百年前魯迅的分析,由於今日擁有網絡和電子消費,即更上一層樓,槓上開花。
魯迅是中國民族性的診斷大師,對於中國人的本質描述奇準:「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又瞞又騙,造好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正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社會是人組成的,人是社會的細胞。甚麼樣的社會孕育甚麼樣的人民。何等質素的人民也造就甚麼樣的社會。
今日終有愈來愈多的中國知識分子發現: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加害型社會」鍊條中的一環。可惜為時已晚。要擺脫此互相加害的生態鏈組織,唯一的辦法,是在此一生態鏈斷之前,賺夠了錢,然後移民外國。
許多中國人大罵他人之無恥,卻不提自己參與之作奸犯科;看見別人巧取豪奪獲利而眼紅,卻忘記自己也常常破壞道德規則。當前李克強總理所指的突破道德底線,便是此一社會生態的最新註腳。
百年前的魯迅畢竟是偉大的先知。”
< 評論 >
近幾十年來,台灣人到中國訪問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中國對台灣的影響,表層是政治與經濟,那是看的見的。最可怕的是看不見的心靈面。中國以往維繫人心的是農耕社會的傳統習俗。在現代化之後,在文革徹底毀壞人心善良的一面,現在的中國即是一種互害型的社會。在台灣,因為貪小便宜,能撈能混的觀念正在成為流行,而這種互害型也日趨嚴重。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小確幸,而忽視了長久影響。以教育界為例,如果自國小、國中、高中與大學的師資,都成為混吃,等好處的心態。那麼互害型現象即出現。大學老師不認真教學,那麼自己子女在國中小的教師也心態相同,自己子女教育素質又將如何?
台灣與中國之同不是外貌,而是舉止動作的修為。這也是許多外國人,能夠輕易分辨中國人與台灣人的不同。如果台灣失去了為人基本價值,台灣社會也成為互害型社會,那麼台灣在國際社會還有多少生存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