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了寫出自己英文簡傳,重新查索自己在不同學術階段之年代,其中大學畢業的時期是1978年。而今轉眼已過了34個寒暑。在大四畢業那年,為自己提下三句箴言用以自勉:
「守孤明以通古今,握天樞以爭剝復,處環中以應無窮。」
自大四畢業那年至今年2012年末,34年如是而過。我還是守著這三句箴言。在1978年那個年代是政治高壓獨裁,文化貧乏,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年代。唯一的出路是努力讀書,努力做學問。在1978年,在我大四之年,我的思考問題是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我要如何踏出。34年以來,我的研究專業自農機設計開始,歷經農產品加工工程,溫室結構與環控,蘭花量產工程,組培苗生產,蘭花生理量測。最終而走向了生醫工程。學術的對象幾經轉所,但是學問之發展卻有脈絡可尋。在大學學生生涯要如何讀書?大學時代所研修課程對於未來有哪些影響?以三十多年的經歷,我的心得如下:
以工程領域而言,大一的微積分,物理與化學課程是一種熱身性質的課程,可比喻成武功之基本馬步與弓步。看似簡易而平凡無奇,但是這正是學問的基礎。大二與大三的必修學分則是每一個工程科系之精華部門。必修的意義在於這些課程是此工程領域一定要具備的知識。
工程科系在四年大學的研讀時期,有相關工程領域的選修課程,也有其他領域的課程。每一個學生畢業之後是以一個專業科系的畢業生名份進入社會,而科系名稱即是初入社會的一個身份代表。但是一個學生一生不見得被其畢業科系名稱所受限。
因此自大一至大四,學院式教育之可貴不僅只是傳授一個專業領域,而是一個學習能力的完整訓練。一個機械工程學系的畢業生在機械設計之專業應該勝於其他科系。但是由於自大一至大四的循序訓練,機械系畢業生在離開校園之後,仍然有能力學習電機、化工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機械工程的學術課程是機械系之基礎,但不是自限於此領域。電機工程的學術課程是電機系之基礎,但電機系畢業生不必自限於此領域。每個工程科系都有機會學習其他領域,因為學習能力已在四年大學教育加以養成。
這就是歐洲數百年前開始成立大學,近年來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大學教育之可貴即是如此。自大一至大四,自必修至選修,有其深層的意義。大學之人才訓練,即是此種扎扎實實的學術訓練。但是工程科學不是一切,仍然有更廣的領域需要學習,而且學習重點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專業的訓練容易使工程師陷入其專門領域之黑洞,因此工程科系學生需要更高、更廣之視野。
在社會科學領域,如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這些學問已經與現代人類社會之生活相互結合。現代人不必是社會科學之專家,但是對於社會科學之相關基礎學問則必須瞭解。
社會科學只算是基本知識,要有更高、更遠的見識,則來自人文素養。包括史學、哲學與文學,包括藝術之欣賞。這些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可在大學校園加以選修,而也可以以一生時間自我進修,自淺而深,自近而遠。這種學問與工程學科專業知識無直接關係,但是這種間接影響,決定了一個人是工匠還是大宗師。此外,自工匠至大宗師,除了書本的學問,還需要與他人具有心靈溝通的能力。
對一個工程學生而言,大學四年除了專業科目之研讀,還要修養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要將這些知識轉換成智慧。要善用自己的時間,也要維持運動習慣以確保健康,要與他人來往以學習調節自己人際相處能力。那麼在如許多的需求條件之下,大學生活哪有悠閒度日之時刻。而在離開校園之後,還需要維持此種做學問之心態。持之以恆,使得學問更為精進。
在三十年前一個大學生如是做學問,在當時一定是人群中之孤寂者。在今日之大學,風氣則是如此多元開放,那還有多少人能夠安於寂寞專心向學?現在的大學生在網路遊戲中,還有多少自己的心靈空間?
「守孤明以通古今」,我三十四年前是如此,在三十四年後仍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