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2019年的報導,標題是"種咖啡會餓死?"
此文章內容生動的描述,介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土壤,適合咖啡生產。而全球咖啡產業其產值也增加一倍。但是全世界種植咖啡的農民,生活卻越來越苦。因為其產品出售價格越來越低。
原因是低價咖啡大量生產造成生產過剩,而價格崩跌。此篇文章之結論,"愈來愈多小農無法依賴咖啡生存"。而這些小農如果不種咖啡,全球十多億喝咖啡人口,將面臨無貨源。
對於此篇文章之結語,全球咖啡愛好者,將無來源。對此這段論述,不用擔心,咖啡此行業已有跨國企業。大企業有資金,有組織,有市場經驗,知道如何準備種苗,如何收購產品。因此可以計劃生產。這種跨國公司大企業,無論到哪個國家,都是大受歡迎。
真正的問題是以赤道為中心,南北迴歸線以內的國家。這些國家長期依賴經濟作物,例如咖啡、可可、菸草、蔗糖等。以這些產品外銷換得資金,再將資金購買主食。而在咖啡等作物生產過剩,尤其是菸草與蔗糖由於健康因子,在已開發中國家需求量漸減少,因此全球需求量普遍下降。這已成為全球世界性農業的急迫問題。以非洲馬拉威為例,主要經濟作物菸草已經無往年需求量。農民不再種植菸草,又無新興作物可以生產。
台灣農業技術若要援外,就必須思考,支援的對象國家需要發展那些作物?
附件:
種咖啡會餓死?南北回歸線間的產銷失衡危機
2019年6月26日 BY 史諾比
https://www.cup.com.hk/2019/06/26/sales-of-coffee/
圖片來源:路透社
除了煙酒,人類歷史上,大概很難再誕生一個像咖啡一樣「合法成癮」的農產品了。相傳公元
1530
年第一家咖啡館在大馬士革誕生,之後人類對於咖啡的需求不斷成長,而且毫無衰竭的趨勢,堪稱另類經濟奇蹟。但這利益龐大的「黑金」市場,落到源頭農戶的身上,結論竟是「種咖啡會餓死」?
介於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的土壤,是最適合種植咖啡豆的環境。而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Euromonitor 的報告,10
年來全球咖啡業產值翻了一倍,達 900
億美元。全球消費者愈喝愈多,但是從秘魯、巴布亞新幾內亞、伊索比亞到厄瓜多爾的農民,日子卻愈來愈苦:佔咖啡市場
6 成以上的阿拉比卡(Arabica)品種,價格跌至 14
年最低,每磅僅 0.9 美元。
咖啡豆分為兩種,耐寒的低質豆羅布斯塔(Robusta),多製成即溶咖啡;溫和的優質豆阿拉比卡,又分成生於高海拔的高級豆與低海拔的低級豆。根據「金融時報」的報道,價崩源於阿拉比卡低級豆產量暴增,拖累市場。3
年來,每磅生產、加工與運輸成本約
1.5 美元,但公認交易價才 1.2
美元。
咖啡豆交易價比種植成本低,使很多咖啡農「棄田」。圖片來源:路透社
巴西主導咖啡市場,是全球最大咖啡生產及出口國,佔全球咖啡豆貿易量 28%。當地咖啡農大規模機械耕作、專攻低質豆,成本可低於每磅
0.9 美元。去年,巴西產量換算成 60
公斤袋裝,共生產 6,200
萬袋,打破最高紀錄;加上貨幣疲軟,為當地業者提供出口優勢,成為市場贏家。今年產量仍可能續創新高。
然而,在增產趨勢下,可能連巴西的低成本咖啡農都要蝕本。當地大型咖啡合作社成員中,有約
8,000 名小農。負責人表示,如果交易價格再跌,失業潮即將出現。
除了低價豆量產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之外,金融市場的炒作也是造成咖啡價格崩跌的元兇之一。以紐約咖啡交易所來說,從 2017
年至今都在賣空,從期貨的買賣雙方到避險基金,都在操作價格。巴西最大出口商指出,這將會帶來惡性循環。咖啡農買不起肥料,導致質量下降,每況愈下。
「愈來愈多農地變荒地,」一位洪都拉斯的有機咖啡農
Sonia Vásquez
說:「很多人都離開了,種咖啡會餓死。」一年來她的收成驟減近 3
分之 1,入不敷出。
雖然拉丁美洲的咖啡產地價崩程度遠超過經濟危機,農民傷心棄田而去,但消費者甚麼都不知道,甚至還覺得咖啡價格不斷上漲。原因是咖啡豆成本僅佔
4%,人力、稅收才是大額開銷。
為了化解這場咖啡危機,幾家跨國企業提供技術及樹苗予農民和合作社,確保供應無虞;連鎖咖啡龍頭星巴克亦投資 2,000
萬美元給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小農;全球最大採購商雀巢,每年更注資
6,800 萬瑞士法郎研發技術。
然而愈來愈多小農無法仰仗咖啡田生存,他們都在找買家。一旦他們不再種植咖啡,全球十幾億喝咖啡的人口,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咖啡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