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個人的第一本書。在我個人的規劃中,第一本原定出版的書是亞熱帶溫室工程。在104年1月,我開始寫下第一篇文章〝我的父親―陳永坤先生〞。這篇文章放在我個人網站,原來目的是希望我們陳家下一代可以瞭解我們竹山家族的傳承,也希望我的學生能瞭解為何老師執著於學術研究,為何如此地要求他們。對母親的思念,我完成第二篇文章〝我的母親―陳蔡碧女士〞。逐漸的文章篇數增多,因此在我的網站另闢一個〝人文關懷〞的專欄,收錄相關文章(http://bse.nchu.edu.tw/new_page_6.htm)。
在103年,我們為父親舉辦百年冥誕紀念會。而在今年105年,我們也要為母親舉辦百年冥誕紀念會。母親於40歲那年生下我,轉眼我已步入60歲。我將個人網站〝人文關懷〞內容中,有關父母親與陳家祖先的故事集結成這本書,用以紀念天上的雙親。也為個人的學思歷程留一紀錄。
我的家鄉是南投竹山鎮。在此鎮最北邊的山區,清朝時稱為〝沙連堡〞。父親自原來陳家祖厝到此地開墾,在山野雜林中開闢出現今的家園。從小到大,他陸陸續續告訴我關於陳家第一代祖先到他第八代的故事。在我年長之後,這些陳家祖先的故事更加鮮明,似乎有個力量驅使著我要將它寫下來。也因此在此十年之中,我陸續完成此十四篇文章。
我一生最大的幸運是求學生涯十分順利。在台灣,我就讀台中一中與台灣大學。到美國,我在明尼蘇達大學得到博士學位。由於學術研究與對蘭花產業的協助,我曾經到過許多國家,而且都是有機會到其鄉間。不論是外國的大都市或是鄉下農村,我比較生長的台灣鄉間,最深的體會是台灣文化的永恆價值。台灣是個海島,在有限的空間,要養活如許多的人口。而台灣又是天災連連。數百年經歷多次政權更迭,台灣人的韌性有其特殊文化背景。那麼台灣的永恆價值是什麼?在痛苦中,人們會哀傷,會感嘆,但是不會自暴自棄,而是相互扶持,相互鼓舞。在台灣鄉間,存著對讀書人的敬重,及對求學、求知識的嚮往。台灣的文化,對於未來,永遠存著希望。由現今的努力以期盼更好的未來。以這一代的辛勤努力,以培育下一代的生機。這是台灣人在不斷墾荒過程中,在接續的天災人禍中,留給後代子孫的永恆價值與真誠期盼。
在台灣,我相信有許許多多家族與我們陳家相同,祖先都是自大陸渡台,到了台灣開山闢林,在有限的土地繁衍宗族的生命力。每個家族都有許許多多感人故事。當我祭拜祖先時,每位先祖不只是一個名字,他們的經歷都是艱苦,也都是傳奇。他們沒有讀書入學的機會,但是他們代代相傳的告訴子孫,要能讀書,要能助人。我寫下他們的故事,就是代表一種傳承。我是陳家來台第九代子孫,我將祖先的故事傳給第十代的兒子,他們因此也可以再代代相傳。
在我離開美國要返回台灣時,我回答農工系系主任關於家世的詢問。我的祖父、父親未曾受過教育,但是他們可以培養一個鄉下子弟到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當父親告訴我「我有臉見你的阿公」,這是我最深刻的體驗。
文化在哪裡,文化是在代代傳承中不斷呈現。台灣的文化沒有龐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但就是默默傳承著中國文化那樸實的一面。期盼未來,永不放棄而求薪火相傳。這就是為何我要寫出竹山陳家的故事。在學術研究,我不斷地開拓新的領域。而在本質上,我仍然是個開墾山野的農夫,我仍然堅持著祖先耕讀傳家的傳統。
通常一本新書需要請人做序,但是這本書是用以紀念竹山的雙親。因此我請兄姊撰寫文章以代表推薦序言。竹山的吉雄大哥在九年前離開我們。父母生前在鄉間都是由大哥照顧,我以大哥為父親所寫的先嚴行狀作為第一篇文章,以此懷念吉雄大哥。接序是二哥,三姊與四姊的文章。我們永遠感懷我們的父母親。
父親給我的家訓也是我們陳家代代相傳的家訓:「要讀書識字,要出人頭地」。「有讀書,才有未來;有人才,台灣才有希望」。這是我父親傳承給我的精神,也是我傳給兒子,傳給我學生的精神。
這本書用以紀念我的雙親,紀念我們陳家祖先,用以紀念數百年來在台灣土地辛勤付出的台灣人。
本書之選購資訊請見"
http://www.pcstore.com.tw/elephantwhite/M2499127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