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60歲是一個關卡,而且以59歲最為危險。在現代醫學中,看到相同的研究結果。男人之身體狀態,以60年是一個大循環,因此古人以一甲子年加以稱呼。由於生理之循環作用,60歲之大循環影響了個人的壽命。如果在60歲完成此更替保養,身體維持健康,那就是一個平穩的開始。相反的,在60歲之前疏於保養,身體肢體能逐漸衰退,而六十歲之後即一蹶不振,病魔纏身而病痛以終。
此關鍵數字是否一定是60歲?60歲是統計之平均數,也是大多數人之關鍵歲數。由於人為生物,因此服從常態分配之定理。平均值是60歲,兩倍標準差是5歲,因此95%的人口。其健康轉捩點為56-65歲。這也是以65歲為判定退休年齡之主因。
人生另一吊詭,60歲正是ㄧ個人智力發展到達純熟階段的年齡。雖然無法以爐火純青以形容。但是已可說明為何大多學問家在60歲時達到其學術之顛峰。在過去年代,60歲卻必須面臨體能衰退無以為繼之窘境。
因此如果在60歲之後,能夠再維持30年之體力。而其智力以60歲為座標點,再度精進。那麼此人之學術能力似乎無可評估、無可限量。學術的創造,在質、在量都可到達無法想像之顛峰。
以我個人之經歷加以區分。三十歲之前,是在竹山家人親情下成長。經濟水準不佳,但是內心有無限之溫馨。三十歲至五十九歲,那種無法形容之恐怖壓力,已無法形容與述說。而六十歲之後,我又將如何?
在身體健康方面,此為有形之形體,無法恢復年輕之體態,但是可以保健,可以延長,可以平穩,可以維持做學問所需之力道。因此六十歲此年要致力維持此保養保健。
在為人、為學與為事,那就是從容不迫,按部就班。已不是追求猛烈,而是近於雋永。不是濃烈,而是溫馨。不是大開大闔,而是細水長流。
回想60年來之求學術生涯,六十歲後之中庸與長遠之道即是維持體力,維持身體之健康,無大病痛而能夠自我調養以遠離病害。在為學方面,自大開大闔、勇猛精進轉為使得各種思維得以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在做事方面,啟迪後進,訓練人才,培育接班人才。
我為二戰後出生一代。在60歲之前,借助科技、經濟等進步,得以衣食無缺,得以接受完備教育,可開拓視野與增廣見聞。中年之後,由於醫學發達,得以調養身體,維持適當體力。這是人類文明史以前未能想像,未能體會之盛事。而今正是開創人類文化未曾有之契機。
此為六十歲之感言。尤其在去年,在59歲那年,經歷驚恐、驚怖之年。六十之年,更覺平安平淡之可貴。唯願在二十一世紀,藉助現代醫學之幫助,藉由個人之修為,期待開創人類文化之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