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ㄧ位農學碩士畢業生的感言。文章有許多口語不容易理解,因此整理如下。原文於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78261。 相對之下,台灣各農學院其現況如何?圈內人心知肚明。
本文所說的農學是廣義的,包含作物學、遺傳育種、園藝學、植物保護學、林學、水產學、畜牧獸醫學、土壤學等一切研究作物、林木、家畜、水產生產的科學。
作者是農學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在中國農業大學待了6年,親身經歷了2次求職季,之前曾被多次詢問“你的專業出來能幹啥”“你是被調劑的吧”此類問題。(專業調劑也稱“專業服從”。是指中國大學各招生學校,在錄取時對某些專業錄取滿額,將剩餘考生向有空額的專業調撥)
作為一個城市長大、進大學之前幾乎沒接觸過農業生產的人,作者選擇農學專業其實是源於童年的一些愛好,並非從小就立志投身於“三農”事業(那時“三農”一詞還未像現在這麼流行)或者專業被調劑。
作者對農業的理解如下: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自2004年以來,中國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十二次聚焦“三農”。但是並沒有給我們廣大農業學子吃下定心丸。
回顧19世紀以來的農業發展史,先後經歷了機械化革命、化學革命和雜交育種革命。革命的動力均來自工業的發展和化學、生命科學領域的進步,並非由農業內生而來。
從國情來看,中國尚未實現工業化,農業為工業輸血的現實依然存在。從行業屬性來看,農業生產方式落後,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這些因素決定了從事農業必將是一條艱苦的道路。
拋開國情和行業屬性不談,農業的一大突出問題是:產、學、研脫節嚴重。在中國,農業一直還未擺脫“看天吃飯”的困局。農業生產的方法一直都非常倚重經驗,這是農業領域產、學、研脫節非常嚴重的客觀原因。主觀原因在於大學本科生培養方案和科研評價體系的方向出現偏差。
作者將從產、學、研三個方面,來分析中國農業的現狀。
1、產:
農業的綜合性、複雜性與生產研究水平低下這一突出的矛盾問題,導致農業生產無法像工業生產將每個環節、每項技術的機理研究透徹,並製定規範化的流程並加以控制。因此出現了工業時代的奇景。農業此第一產業是科技含量和工業化水平最低下的,無法擺脫農耕時代依賴於代代相傳的經驗進行生產的方式。
農業行業資本積累困難、技術門檻低下,使得其他領域的企業能輕而易舉地進入到農業領域。例如最近幾年的聯想、恆大,酷派,小米等。
2、學:
以中國農業大學的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為例介紹一下專業和培養方案的設置,並對其中的缺陷加以分析。中國農業大學的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其課程的設置是非常鮮明的實驗(搬磚)導向型。
學院美其名曰為科研導向型,但是其主要精髓卻是不重視學生數理基礎的培養,片面強調實驗操作能力。不重視專業實習。
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就是,高等數學僅僅學C級(文學院科系的程度),不學線性代數,不學計算機語言。省下的課程時間用來開設大量實驗課,其中很大部分是重複性的並且隨便做做就能通過。暑期的專業實習屬於鄉村一周遊的性質。不安排學生進入現代化的農業企業進行實習,與生產實際脫節嚴重。
3、研:
大學生培養方案反映了農學院掌握話語權的大人物們的真實想法:農學專業不需要深厚的數理基礎,只要熟練掌握實驗技能即可。碩士生、甚至博士生不需要什麼概念,老師提供給你,要求你做的就是埋頭實驗。農學的科研現狀就是如此。思維比例低,而且沒有實驗支撐,再好的概念也白費。
農學的本質,是運用生物、化學、物理、統計、計算機等學科的技術,來進行農業相關的研究。中國大學內這些領域的科研人員,卻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知識技能在農學研究中大展拳腳。這現象在大學部和博士班,專業是學生物、化學的老師在農學院屢見不鮮。
最為嚴重的一個問題是農學院裡不少這些老師只在果蠅、擬南芥等模式生物上做基礎性研究,跟農業生產根本搭不上邊。然而這些老師以果蠅、擬南芥等模式生物上做的基礎研究,卻是往往能發表影響因子更高的文章。在現有的唯影響因子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下,這些老師會更如魚得水,繼續堂而皇之的掛羊頭賣狗肉。用國家撥給農業領域的錢,去堆砌大文章。這也是造成研產分離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