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中國學術網站流傳極廣的文章。中國對於學術抄襲,造假等等事件通稱為〝
學術不端〞。其中不為人知的是黑色論文供應鏈。供應鏈的形式來自以下步驟:
1.大學以上學術單位要求有論文作者升等或評鑑。
2.一些學術實力較差之地方性大學,無法發表論文。
3.這些員工,只能靠著交易購買論文。
4.理工科系以SCI等期刊為參考依據,這類論文比較難以購買。
5.文法科系可以以中國國內期刊論文為考評依據,這些期刊為中國本身發行刊物。中國自稱其為CSSCI期刊。
6.有市場即有買賣,因此中國學術圈黑色供應鏈如此形成。
除了上述黑色供應鏈,最難禁絕的學術不端是交互掛名。這是最難以分辨掛名作者是否有貢獻。然而中國學術圈樂此不疲。
因此中國學術圈無論論文多少,試問這些學術人物,有真才實學其比例多少?
附錄:當學術圈走向娛樂圈
作者簡介:小青椒,文學博士,某知名高校在職青年教師。
https://zhuanlan.zhihu.com/p/79107538
隨著翟天臨學術造假被揭發,中國連續發現了多起學術不端事件,包括湖南大學劉夢潔碩士論文抄襲、湖南大學董嵐碩士論文抄襲、第三軍醫大學黃留玉博士論文抄襲、蘭州大學邊耀軍博士論文抄襲……
論文抄襲的直接原因就是寫論文難。寫論文難,使學術造假不僅包括畢業論文的抄襲,也催生了論文發表中大量的黑色產業鏈。
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師評職稱、提工資的主要途徑,但是科研工作是困難的,有些人憑實力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發表一兩篇像樣的文章,那麼買文章就成了一種“剛需”。
據知情者透露,在一些學術實力較差的地方院校(這樣的院校每個地級市就有兩三所),發論文幾乎全部靠買。因為理工科一般以發表SCI等國際刊物為評職稱參考依據,這種以次充好販賣版面的行為,在文科中尤為嚴重。一篇論文,普刊幾百到上千塊,南京大學核心論文(CSSCI)或者北大核心則兩萬到四五萬塊不等。
有些院校從院長、主任到普通老師,評職稱所需的核心論文都是靠關係買來的版面,老師們甚至不相信任何人可以靠實力發表論文,並對新進同事勸告,稱“自己根本發不了,買論文是發表唯一途徑”,大家沆瀣一氣,明目張膽買版面。
將一些學術水準很低的文章發表在較有權威的期刊上,這樣的行為無疑也排擠了真正有質量的文章發表的可能。以CSSCI文章為例,如果每個市有三所這樣的買論文的院校,每個學校以每年總共買一百篇文章計算,全國近三百個地級市,每年被出售的核心期刊文章版面就達到了近萬個!而2018年南京大學核心論文(CSSCI)全國總量才78661篇,也就是說可能每8篇C刊論文就有一篇是通過購買版面發表的“水論文”。而那些原本應該發表在這些版面上的論文則被排擠到了更次一級的期刊裡去了。
這樣的黑色產業鏈也危及到了在校生的生存,有一些院校,如西北某211大學文科院系,要求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3篇C刊。讀過博士的人知道,除了部分專業和研究方向發C刊較容易,大部分的專業方向就是普通的教授博導想發C刊也並不簡單,加上購買版面帶來的排擠就使C刊的發表難上加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博士生,也只能走上花錢買版面,托關係發表的道路,因為不發C刊可能意味著無法拿到學位。用一句直白的話說,要求文科博士發3篇C刊才能畢業,就是逼學生去花錢買版面。而清華大學不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則一方面從側面證明論文發表之難,另一方面也是作為一股清流,逆學術腐敗而上。
為什麼學術黑產業鏈能夠在過去若干年都悄然生長,很少被揭發?
原因有三:
第一,學術黑產業鏈對國計民生的危害不直接不明顯,核心期刊發了一篇爛文章不會使一座大橋倒塌,也不會帶來長期的嚴重後果,像吃了毒奶粉的孩子導致殘疾。幾年以後,編輯任期一過,這些事情也難以追責。
第二,學術論文質量高低外人看不來。隔行如隔山,不要說外專業,就是同一個專業不同方向,都很難鑑定同行論文水平的高低,論文的先進性除了少數內行專家,外行無法評估,這也使學術注水俱有了隱蔽性。
第三,受害者是隱性的,那些本應發表在C刊上卻被擠掉的論文究竟是誰?這是無法統計的。投搞人文章發不出來,自己也不能確定是文章質量有問題還是學術腐敗的大勢導致自己被不公平對待了,因此也無法為自己伸冤訴苦。
文科的C刊和北大核心期刊,除了少數權威刊物,大部分在國際上認可度極低,然而中國的學術圈還在自high著,走著走著,走上了一條娛樂圈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