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智能生物產業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無官御史台
武漢肺炎與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種樹抗沙漠化與專業能力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在香港網站有一篇精彩文章,愈種樹愈乾旱。這篇文章內容顛覆了一般人的想像。

中國在40年前開始推行三北防護林,其宣傳是成效良好,每年植樹規模相當一個愛爾蘭島。

結果在今年9月底,Nature期刊的科學研究報導,其內容卻是相反。中國過去40年的植樹造林反而造成土壤內水分流失,乾旱愈加劇烈。英國地理專家指出〝沙漠內植樹並不聰明。很多樹種為外來種,與當地土壤不相符,因此需要大量水已灌溉。〞自1980年來,乾旱面積相對增加160萬平方公里。

2016年中國多位學者在自然期刊即發表一項結果:種樹計畫的新生態系統大量吸取降雨的雨水,使得進入河流的水分減少,氣候乾旱更加惡化,水資源更加短缺。

此篇文章最後重點:

1.      中國林業部與地方官員已開始種植不需要太多水份的灌木

2.      在貧瘠地帶種植灌木,香草與蔬菜,尤其是與灌木能夠共生存的中草藥。

 

(評論)

這篇文章,第一個告訴大家,不是盲目種樹就可以挽救沙漠惡化。亂種樹反而更加乾旱。

第二在於要如何種植。以色列的沙漠綠化是以雜草植披再種牧草,再栽植灌木,最後才是果樹。

兩國之差別,表面上只是種樹以進行沙漠綠化技術,其根源是學術專業能力之差異。因此推薦仔細讀完這篇文章。

 

附錄:愈種樹愈乾旱?造林是一把雙刃劍

https://www.cup.com.hk/2019/10/16/tree-planting-in-china-has-created-new-problems/

中國於 1978 年開始推行「三北防護林」計劃,宣傳指植林成效甚彰。坊間有機構亦推行植樹計劃,包括圖中螞蟻金服的「螞蟻森林」。 

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9 月底專題報道,科學研究認為中國過去 40 年來在北部地區植樹造林,防止沙漠化擴大的政策,事實上反而造成了土壤的水分流失,導致乾旱加劇。

中國最大的植樹計劃「三北防護林」又稱「綠色長城」,目標是減緩及停止北部的水土侵蝕過程,從 1978 年起開始推行。中國政府聲稱,通過這個計劃,已經在北部 13 個省內種植超過 660 億棵樹,每年植樹規模相當於愛爾蘭國土的面積,近年更通過「一帶一路」的政策向其他國家推廣

1999 年,中國政府開始在北部的黃土高原實施計劃,植樹數以百萬計,以修復農地。當時中國的沙漠化地區每年以 10,4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到 2017 年,中國林業部表示,沙漠化的數字減低到每年 2,400 平方公里,顯示植樹計劃顯著有效,北部許多地區面貌巨變,到處都是樹林覆蓋,並持續快速增長。2018 年中國林業部稱,目標於 2050 年令森林覆蓋率達到 30%

但是,英國牛津大學地理學家 Troy Sternberg 認為:「植樹的主意很好,但是在沙漠裡植樹實在不太聰明。」雖然植樹可以控制沙漠的範圍,但是很多樹種來自外地,和當地土壤不相符,因此需要大量灌溉。他和另外三名學者聯名撰寫的報告揭示,中國由 1980 年起,乾旱地區的面積約增加了 160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伊朗國土面積,主要歸咎於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轉變。

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院長符淙斌表示,植樹造林是否真的解決了沙漠化問題,目前還言之尚早。土壤復原是一個漫長過程,通常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見到效果。

2018 年北京林業大學四位學者發表研究報告,通過分析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衛星數據,發現中國北部森林面積有所增長,和政府的數據相吻合,但是他們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改變了伐木政策,而不是因為植樹造林。

政府推動的大規模植樹計劃存在制度缺陷:人工造林取代了原生的森林,農地不斷減少,研究員在中國西南部發現,許多農民不再種植當地作物,而是向政府領取專門的植樹津貼,大量種植與當地水土不服的外來植物。戈壁沙漠以及其他類似的乾旱地區依然在不斷擴大,是由於過度放牧導致邊界上的植被消失,土壤遭到風化以及沉降的侵蝕。

經植樹計劃引入黃土高原的許多樹種,都比當地植物需要更多灌溉,2016 年中國多位學者在「自然」期刊發表研究,指出由植樹計劃改造的新生態系統大量汲取降雨,導致進入河流的水分減少,氣候乾旱的情況惡化,造成水資源短缺。今年 8 月符淙斌和其他學者聯名發表的模型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並提出持續植樹的計劃要有所警惕。

大規模植樹改造生態是一把雙刃劍。「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道1980 年代加拿大曾經試圖通過植樹改造沼澤地帶,抽乾艾伯塔(Alberta)的大部分沼澤,栽種黑雲杉(black spruce)。結果新來的杉樹進一步吸乾沼澤的水分,令原有的泥炭蘚(peat moss)滅絕,原有阻止火勢的隔層植被遭到破壞,森林火災的風險顯著增高 -這便是 2016 5 月加拿大麥梅利堡(Fort Macmurray)大火的肇因

此外,杉木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汲取地下水,同時儲存碳,一旦發生火災,導致大氣中碳的濃度急劇增高,艾伯塔沼澤原本是儲存碳的窪地,結果卻變成排放碳的基地。

北京林業大學的生態學家曹世雄稱,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在乾旱地區植樹的錯誤,今年 7 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的半乾旱地區面積擴大,和 1948 1962 年期間相比,1994 2008 年期間增加了 33%。在北部大規模植樹地區,地下水已經下降到危險水平。近年來林業部和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改種不需要太多水的灌木。林業部官員也表示,與其一味植樹,不如著重保持植被的健康;在惡劣環境中,正確的栽種技術也十分重要;在貧瘠地帶種植灌木、香草和蔬菜,尤其是可以和灌木共生的中草藥,更可以帶動當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