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821.gif (10572 bytes) 首頁          新增資料與公告

   

最新消息  :

數字分析 - 中國於非洲農業報導之破解

索馬利亞的乾旱影響和解決方案建議

在非洲商業邊緣爭奪空間-本土企業與中資企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

 

 

無官御史台

首頁
上一層
BSE LAB 介紹
非洲產業研究中心
生醫研究之統計方法
授課資料
人文關懷
武漢肺炎與產業
智能生物產業
活動公告區
數據分析與知識產業

 

 
現代化的義和團

 

中興大學 生物系統工程研究室 陳加忠

 
 

2015年底的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意外地出現一篇評論,其篇名為〝義和團心態〞浮現於世值得警惕。此篇文章內容激憤了中國的憤青,在網路世界遭到無數謾罵。這篇文章將義和團心態歸納於如下4種:

一、單方面的歸究:將罪過、失敗等全部歸諸於對方,自己毫無任何責任。因為對方完全錯誤,當事者完全抹黑對方,妖魔化對方。

二、極化思惟:因為一切過錯是在對方,當事者更是正義的化身,極力致對方於死地而後快。任何極端暴力行為都有了道德依據。

三、盲從心理:尤其是激發底層民眾的盲從心理,使更多人具有上述一、二種思維。

四、暴戾暴力。

 這種義和團心理,在便捷的網路通訊環境,訊息傳達方便,不但無法成為認清事實的工具,反而成為謠言傳播的媒介。而眾人對於訊息來源不加以判斷,反而馬上轉傳轉發。因而彈指之間,錯誤訊息即充斥市場。以義和團精神加上網路訊息傳播,造成21世紀海峽兩岸的大災難。在華人社會中,香港與新加坡,尤其是新加坡,此義和團精神難以看到。網路訊息也有節制,而台灣與中國,反而成為重災區。

以蘭花產業而為例,主流人物天天責怪政府不補助,責怪荷蘭人搶市場,責怪國人不識貨,埋怨日本人沒水準。而不會思考為何自己栽培品系不受歡迎。上述的義和團心理有了一至三項。還好台灣在法治方面有一定水準,尚無第四暴戾與暴力的場面。

有心人操控媒體,大眾心理中存有著義和團精神。這是台灣亂象的根源,也是為何有如此眾多的憨粉之主因。八國聯軍與拳匪之亂發生於1900年。在120年之後,義和團精神不但未消失,反而藉由網路越演越烈。一方面是台灣與中國有著絕頂聰明但是喪盡天良的惡魔黨不斷地製造仇恨,偽造新聞,用以培養如義和團的民眾,為其操控利用。另一方面是民眾知識至今未開,基本的民主素養與人文關懷並未具備。最後淪為經濟型動物之後,聽到〝賺錢,發大財〞即如同以前拳匪聽到〝扶清滅洋,刀槍不入〞,義和團精神馬上附身黃飛鴻電影中義和拳的口訣【千刀砍來千刀卸,萬刀砍來萬刀飛!炮火如飛砂,洋槍當水花!神功護體!神功護體!】。在21世紀還是 經久不衰。

附錄:

“義和團心態”浮現於世值得警惕

 

http://www.CRNTT.com   2015-12-22 11:44:50

周少來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評社北京1222日電/“義和團運動”已成歷史雲煙,功過自待史家評說。其本能性的愛國主義和抗禦外侮精神值得緬懷,但夾雜其間的排外、盲動、激進和暴戾之氣,似乎成為當今中國底層抗爭運動的“隱性基因”,在一些群體性事件中時隱時現,成為我們公民人格走向健全的長久痼疾。

浮現於世的“義和團心態”,眾像百生百態,難以準確描繪。概而括之,可以歸納為四。

一是單向歸因。事件發生的起因及責任分擔,人們往往把“罪過”全部歸因、歸責於“對方”或“敵方”,自己絲毫不承擔任何責任。這是典型的“單向性歸因”,在沒有反思己過、完全歸罪於對方的情況下,當事者似乎占據了道德制高點,可以完全抹黑、有罪推定甚至妖魔化對手。這在醫患矛盾、投資失敗等事故責任的劃分中常可看到。這就為其後發生的過激極端行為,提供了認識論依據。

二是極化思維。由於占據了自己設定的道德制高點,當事者更是“正義滿腔、豪情萬丈”,在所謂“道德豪情”的刺激下,往往不顧後果,不計成本,極力“置對手於死地”而後快。“寧可神州不長草,也要收複釣魚島”,就是這種“義和團心態”在國事中的反映。“兩極思維”撕扯下的“正義方”,在非黑即白的推演中,任何極端、暴戾行為似乎有了道義依據,理性審慎、程式合法等法治思維淹沒絕跡、無由生發。

三是盲目盲從。群體性事件之所以能夠衍化為群眾性狂潮,原因就在於底層民眾的從眾心理:當事者可能因自己利益而遮蔽理性智慧,旁觀者則可能因日常積怨而借機洩憤,加上別有動機者的挑撥聚合,一樁看似偶然的醫患糾紛或城管事件,就可能在極短時間內掀起社會性抗議巨浪。法治意識淡薄的傳統遺續、法不責眾的民眾從眾心態,自身利益時常受“擠壓”的社會生存環境,更使基層民眾盲目盲從的心態“如火澆油”。

四是暴戾暴力。有了“單向歸因”的對方罪過,有了“極化思維”的道德激憤,借助於盲目盲從者的推波助瀾,似乎必然導致群體性事件中“暴戾暴力”現象的觸目驚心。群體性狂潮中的暴力傾向,往往能使平日裡的膽怯者抱團激勵,積怨陳久者公開洩憤, 零散的軟弱個體,借助於群眾性的“暴戾行為”,似乎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和存在感。醫患事件中暴力致死現象每每令人錐心痛之,“暴戾之氣”若充盈彌漫社會,難免會擠壓社會的公共安全空間,嚴重阻礙法治社會的建構和成熟。

“義和團”所謂的“降神附體,刀槍不入”已成為歷史笑料,當今中國早已走上了依法治國的康莊大道。化解矛盾和衝突於基層和萌芽,在紮實推進的民主法治軌道上,繁榮理性、寬容、平等、法治的文化氛圍,這才是消除“義和團心態”萌生的社會土壤,構建民主和諧社會的長久之道。
  (來源:《環球時報》)